精密测量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一个国家台站网等4个国家级平台,各类省部级重点平台基地20余个。 现有职工600余人,其中院士4人、杰青13人,各类国家、科学院、省部级人才占比60%以上。2017年至今,在精密测量领域承担了数十项重大重点项目,其中,国家战略先导专项(2.5亿元)1项、重点研发计划12项、各类重大仪器研制专项10余项。精密探测技术和仪器已成为精密测量院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方向。 精密...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融合组建而成,是湖北省首个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院。 回望来时路,峥嵘六十载。在方俊、王天眷、张承修、李钧、李国平、丁夏畦、许厚泽、叶朝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精密测量院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开拓创新,解决了一系列事关国家全局的重大科...
精密测量院立足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原子频标与精密测量物理、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综合定位导航授时、脑科学与重大疾病以及多学科交叉的数学计算等研究,促进以原子频标、原子干涉、核磁共振、重力测量、地震探测等精密测量技术为核心的学科发展,形成精密原子、精密分子、精密地球三...
近日,精密测量院固体核磁共振与多相催化团队在沸石分子筛催化甲醇转化(methanol-to-hydrocarbons,MTH)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团队发现分子筛Brønsted酸可催化Meerwein-Ponndorf-Verley (MPV)还原反应,该反应可将MTH反应中的醛/酮等物种转化为烯烃物种,并揭示了醛/酮等物种在MTH反应中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MTH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反应过程,可将储量丰富的煤、天然气、生物质及其它碳资源通过甲醇平台分子转化为燃料(汽油)以及化学品(低碳烯烃、芳烃等)。理解MTH反应机制是开发高性能催化剂以及优化反应工艺的基础。但MTH复杂的反应网络给反应机制的阐明带来了重大挑战,阻碍了高效催化剂的开发。在过去40年里,人们广泛关注直接反应机制(形成第一个碳-碳键)和间接反应机制(通常称为“烃池机制”,是稳态MTH反应的主要途径)。最近,人们发现在MTH反应过程中普遍存在含氧有机物包括酸/酯、醛/酮等。然而,含氧有机物尤其是醛/酮类物种在MTH反应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晰。
研究团队利用原位和二维固体NMR并结合同位素标记实验对MTH反应中醛/酮的转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醛/酮等物种可以与甲醇分子在分子筛上的Brønsted酸位发生MPV还原反应。研究团队首先采用基于偶极耦合的二维13C-13C以及13C-{1H}相关固体NMR谱对乙醛和甲醇共反应表面吸附物种进行了结构鉴定(图1a),发现形成了多种表面物种。接着采用时间分辨的原位13C固体NMR技术对表面物种的活性进行了研究(图1b)。可以看出,表面乙氧基物种在反应初期(8s)形成,由乙醛与甲醇通过MPV还原反应生成,该物种是生成乙烯的重要中间体。随着反应时间的进行,表面乙氧基物种逐渐消失,表明其具有较高的活性。同时,芳烃物种与环戊烯碳正离子逐渐生成,这些物种可作为“烃池”物种并诱发间接反应机制形成产物。图1c为流出产物的色谱分析图谱,可看出乙烯在反应初期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表明MPV还原为早期产物的主要生成途径。随着反应时间的进行,乙烯选择性逐渐降低并同时生成了长链烃类,表明反应后期以间接反应机制为主。由于乙醛物种常在MTH反应初期可以通过直接机制形成,因此它与甲醇的MPV还原反应可以建立MTH反应直接机制与间接机制之间的桥梁关系。基于实验结果,研究团队阐明了乙醛与甲醇在分子筛上的MPV还原反应机制(图1d),并关联了与“烃池”物种的生成关系。除了乙醛分子,研究团队发现丙酮等物种也可与甲醇分子在Brønsted酸位发生MPV还原反应,并形成丙烯。该研究工作揭示了含氧有机物在MTH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并为理解MTH反应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ZSM-5分子筛上乙醛和甲醇共反应表面吸附物种的二维13C-13C以及13C-{1H}相关固体NMR谱(a);ZSM-5分子筛上乙醛和甲醇共反应不同时间表面吸附物种的原位13C固体NMR图谱(b)以及流出产物的色谱分析图谱(c);乙醛与甲醇MPV反应机制以及与“烃池”的生成关系(d)
相关研究以“Unveiling the Brønsted Acid Mechanism for Meerwein–Ponndorf–Verley Reduction in Methanol Conversion over ZSM-5”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精密测量院博士生蔡文金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副研究员王超和研究员徐君为文章通讯作者。
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湖北省科技厅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2999-8
头条新闻
精密测量院在沸石分子筛催化甲醇转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精密测量院固体核磁共振与多相催化团队在沸石分子筛催化甲醇转化(methanol-to-hydrocarbons,MTH)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团队发现分子筛Brønsted酸可催化Meerwein-Ponndorf-Verley (MPV)还原反应,该反应可将MTH反应中的醛/酮等物种转化为烯烃物种,并揭示了醛/酮等物种在MTH反应中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MTH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反应过程,可将储量丰富的煤、天然气、生物质及其它碳资源通过甲醇平台分子转化为燃料(汽油)以及化学品(低碳烯烃、芳烃等)。理解MTH反应机制是开发高性能催化剂以及优化反应工艺的基础。但MTH复杂的反应网络给反应机制的阐明带来了重大挑战,阻碍了高效催化剂的开发。在过去40年里,人们广泛关注直接反应机制(形成第一个碳-碳键)和间接反应机制(通常称为“烃池机制”,是稳态MTH反应的主要途径)。最近,人们发现在MTH反应过程中普遍存在含氧有机物包括酸/酯、醛/酮等。然而,含氧有机物尤其是醛/酮类物种在MTH反应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晰。
研究团队利用原位和二维固体NMR并结合同位素标记实验对MTH反应中醛/酮的转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醛/酮等物种可以与甲醇分子在分子筛上的Brønsted酸位发生MPV还原反应。研究团队首先采用基于偶极耦合的二维13C-13C以及13C-{1H}相关固体NMR谱对乙醛和甲醇共反应表面吸附物种进行了结构鉴定(图1a),发现形成了多种表面物种。接着采用时间分辨的原位13C固体NMR技术对表面物种的活性进行了研究(图1b)。可以看出,表面乙氧基物种在反应初期(8s)形成,由乙醛与甲醇通过MPV还原反应生成,该物种是生成乙烯的重要中间体。随着反应时间的进行,表面乙氧基物种逐渐消失,表明其具有较高的活性。同时,芳烃物种与环戊烯碳正离子逐渐生成,这些物种可作为“烃池”物种并诱发间接反应机制形成产物。图1c为流出产物的色谱分析图谱,可看出乙烯在反应初期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表明MPV还原为早期产物的主要生成途径。随着反应时间的进行,乙烯选择性逐渐降低并同时生成了长链烃类,表明反应后期以间接反应机制为主。由于乙醛物种常在MTH反应初期可以通过直接机制形成,因此它与甲醇的MPV还原反应可以建立MTH反应直接机制与间接机制之间的桥梁关系。基于实验结果,研究团队阐明了乙醛与甲醇在分子筛上的MPV还原反应机制(图1d),并关联了与“烃池”物种的生成关系。除了乙醛分子,研究团队发现丙酮等物种也可与甲醇分子在Brønsted酸位发生MPV还原反应,并形成丙烯。该研究工作揭示了含氧有机物在MTH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并为理解MTH反应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ZSM-5分子筛上乙醛和甲醇共反应表面吸附物种的二维13C-13C以及13C-{1H}相关固体NMR谱(a);ZSM-5分子筛上乙醛和甲醇共反应不同时间表面吸附物种的原位13C固体NMR图谱(b)以及流出产物的色谱分析图谱(c);乙醛与甲醇MPV反应机制以及与“烃池”的生成关系(d)
相关研究以“Unveiling the Brønsted Acid Mechanism for Meerwein–Ponndorf–Verley Reduction in Methanol Conversion over ZSM-5”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精密测量院博士生蔡文金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副研究员王超和研究员徐君为文章通讯作者。
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湖北省科技厅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2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