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测量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一个国家台站网等4个国家级平台,各类省部级重点平台基地20余个。 现有职工600余人,其中院士4人、杰青13人,各类国家、科学院、省部级人才占比60%以上。2017年至今,在精密测量领域承担了数十项重大重点项目,其中,国家战略先导专项(2.5亿元)1项、重点研发计划12项、各类重大仪器研制专项10余项。精密探测技术和仪器已成为精密测量院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方向。 精密...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融合组建而成,是湖北省首个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院。 回望来时路,峥嵘六十载。在方俊、王天眷、张承修、李钧、李国平、丁夏畦、许厚泽、叶朝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精密测量院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开拓创新,解决了一系列事关国家全局的重大科...
精密测量院立足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原子频标与精密测量物理、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综合定位导航授时、脑科学与重大疾病以及多学科交叉的数学计算等研究,促进以原子频标、原子干涉、核磁共振、重力测量、地震探测等精密测量技术为核心的学科发展,形成精密原子、精密分子、精密地球三...
追悼会现场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许厚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8月31日5点07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7岁。许厚泽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于9月4日上午在武昌殡仪馆举行。
许厚泽院士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国科学院对许厚泽院士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其家属表示慰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家副主席王岐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陈希和中央组织部领导,对许厚泽院士逝世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并敬送花圈。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书记吴官正,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对许厚泽同志逝世表示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慰问,并敬献花圈。
中国科学院和省、市有关部门领导也发来唁电唁函、送来花圈花篮,以不同的方式对许厚泽院士逝世表示哀悼。
他们是: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侯建国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副院长、党组成员张亚平院士,副院长高鸿钧院士;全国政协常委、水利部原副部长蔡其华;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应勇,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湖北省政协主席黄楚平,湖北省副省长肖菊华。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学部工作局、地学部、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地震局;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大常务委员会、湖北省人民政府、政协湖北省委员会、湖北省科技厅、中共歙县县委、歙县人民政府;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61363 部队、西安测绘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湖北省地震局、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武汉市科学技术局、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武汉市测绘研究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测绘学会、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全球华人导航定位协会、中国卫星导航年会组委会,以及有关科研单位、社会团体、国际学术组织、出版社、期刊社、企业集团;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国科学院各兄弟院所;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理工大学、长安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以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长江大学等高校的院系和部门等发来唁函唁电、敬献花篮花圈,对家属表示慰问。
两院院士及专家叶叔华、杨元喜、罗俊、朱日祥、邵新宇、李元元、龚健雅、张培震、孙和平、陈杰、郝芳、冯夏庭、陈俊勇、陈宜瑜、秦大河、陈颙、李德仁、张弥曼、陈运泰、安芷生、周志炎、胡文瑞、戎嘉余、曹文宣、朱作言、滕吉文、吴新智、姚振兴、潘德炉、石耀霖、陈旭、邱占祥、杨文采、赵进东、金之钧、彭平安、高锐、桂建芳、陈晓非、夏军、陈发虎、徐义刚、成秋明、王秋良、武强、林君、杨长风、冉承其、方守恩、黄晓玫、付梦印、李清泉、方向、于晟、童小华、吴晓平等,以及有关单位、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港澳台地区和来自美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的海外专家等,分别以个人名义发来唁函唁电或敬献花圈。
武昌殡仪馆告别大厅内庄严肃穆。许厚泽院士遗体安详地静卧于花丛中。大厅正中央悬挂着许厚泽院士生前照片,“许国一生 厚植情怀 泽被后生 前世典范传嘉风,测量天地 学贯中西 国士无双 著作等身万古存”的挽联,高度概括了许先生厚德载物、大朴致学、经天测地、雄才大略的一生。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梁伟年,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冯艳飞,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日祥、叶朝辉、张培震、杨元喜、龚健雅、罗俊、孙和平,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杜耘,湖南省政协常委、中南大学教授朱建军,武汉市科技局局长盛继亮,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熊少明,中科院武汉分院分党组书记李海波,纪检组组长蔡长塔,原分党组书记陈平平,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张新亮,岩土力学所党委书记陆凯阳,武汉植物园党委书记尚纳新,水生所党委书记解绶启,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清,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秘书长张全德, 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主任郭春喜,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永忠,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盛继亮,武汉市科协技术协会副主席熊少明,湖北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晁洪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游新兆,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孙汉荣,原测地所党委书记吕纯操,海军工程大学原校长、少将李安,山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苏守波,信息工程大学将军吴晓平,南宁师范大学院长许贵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发院院长胡祥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院长熊熊,中山大学测绘院院长程晓,长安大学地质与测绘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利,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锐志,清华大学数学系原党委书记杨顶辉,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沈云中,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张晓敏,西南交大教授李志林,海军工程大学教授边少锋,西安测绘研究所总工孙中苗,云南航天检测董事长刘浩,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炜,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方兆宝,以及省市党政部门、院属各单位、相关高校,精密测量院班子成员、科研人员、职能部门负责人,许厚泽院士的亲属、生前好友、学生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近500人参加了告别仪式,大家表情肃穆步入灵堂,鞠躬送别许厚泽院士。仪式由精密测量院党委书记冯灿主持,院长罗志强介绍了许厚泽院士生平。
许厚泽,1934年5月4日生,祖籍安徽歙县。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1951年考入同济大学测量工程系。1955年毕业后,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参加工作。195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国科学院第一批研究生,师从我国地球形状与重力测量学开拓者方俊院士。
六十多年来,许厚泽院士开展了大量具有探索性、开拓性、创新性的工作,成果丰硕,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际固体地球潮汐委员会Paul Melchior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终身成就”等国际、国家级科技奖励10余项。1979年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1983年被授予为“湖北省特级劳动模范”,于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执委、国际地潮委员会主席。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委委员、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中国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
许厚泽同志长期从事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研究,50年代,他提出的大地主题解算方法和公式,直至90年代仍编入有关院校教材。提出的极圆模板重力计算方法,被国家测绘局列入“重力内业计算细则”,并成功解算出我国首个14阶全球重力场模型。提出虚拟单层密度重力场逼近理论和截断误差估计方法,构建了我国1°平均重力异常推估方案以及高空重力赋值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国防试验中。与德国,英国专家在重力观测与理论研究方面开展合作研究,为我国的固体潮汐研究步入国际一流水平奠定了基础。他提出通过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天文学等学科交叉,建立一个新兴前沿学科——动力大地测量学,在科学院内建立了我国的动力大地测量学开放实验室。为学科定义和研究发展作出了前瞻性及系统性的贡献。负责和指导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绝对重力基准网建设。率先开展了卫星测高应用研究;提出的地球潮汐模型,成为国际上地潮研究的三大理论模型之一。积极参与和推动了国家北斗二代导航系统、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立和实施,提出我国自主卫星重力发展路线、组织和指导水下重力辅助导航、高程基准统一、地震大地测量等学科前沿交叉研究,在他的领导和推动下,建成了大地测量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他积极组织和推动国际合作,为我国引进了当时国际最先进的重力观测仪器,并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武昌重力潮汐基准,填补了我国在重力潮汐观测中的空白。与国际同行一起发起和组织了“超导重力仪地球动力学研究”(GGP)、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研究”等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日本、韩国有关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东亚高精度重力联测”以及“GPS东亚地区地壳运动”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
许厚泽院士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在提携后辈,用心培养年轻人方面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我国大地测量研究吸引和培养人才创建平台、搭建桥梁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自80年代以来,他培养大批博士、硕士等高水平人才。他严于律己,言传身教,非常注重倡导和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鼓励青年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超越老师的思想,敢于开辟新的领域,为青年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青年人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青年人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及广阔的舞台。他培养的学生大部分都已回国,成为我国测地领域的中坚骨干。有的已成为院士、千人、国内外著名教授等。
许厚泽院士一生都孜孜不倦地奋战在勇攀测地高峰的一线,即使患病住院期间,仍心系国家事,时刻牵挂着事业发展和年青人才的成长,他常对学生说,有生之年还希望看到三件事:北斗组网成功、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自主卫星重力/测高卫星发射成功。北斗组网他已看到、精密重力基础设施和自主重力卫星事业他投入了大量心血,尽管他没看到,也即将实现,后人们正努力完成许院士的夙愿。
许院士一生坚持真理、淡泊名利、厚德载物,是优秀共产党员楷模,是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科学求实、治学严谨、桃李满门,为我国科学研究、科技发展,为我国大地重力学发展鞠躬尽瘁,作出重大贡献;他的一生光明磊落、高风亮节、厥功甚伟,一生执着于祖国的科技事业,一生奉献于祖国的研究事业。他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大师远去,荣光犹存,我们一定要学习、继承和发扬许厚泽院士优秀品格和崇高精神,秉承遗志,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要闻
许厚泽院士逝世 习近平等表示哀悼
追悼会现场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许厚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8月31日5点07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7岁。许厚泽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于9月4日上午在武昌殡仪馆举行。
许厚泽院士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国科学院对许厚泽院士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其家属表示慰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家副主席王岐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陈希和中央组织部领导,对许厚泽院士逝世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并敬送花圈。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书记吴官正,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对许厚泽同志逝世表示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慰问,并敬献花圈。
中国科学院和省、市有关部门领导也发来唁电唁函、送来花圈花篮,以不同的方式对许厚泽院士逝世表示哀悼。
他们是: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侯建国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副院长、党组成员张亚平院士,副院长高鸿钧院士;全国政协常委、水利部原副部长蔡其华;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应勇,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湖北省政协主席黄楚平,湖北省副省长肖菊华。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学部工作局、地学部、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国地震局;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大常务委员会、湖北省人民政府、政协湖北省委员会、湖北省科技厅、中共歙县县委、歙县人民政府;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管理办公室,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61363 部队、西安测绘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湖北省地震局、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武汉市科学技术局、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武汉市测绘研究院、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测绘学会、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全球华人导航定位协会、中国卫星导航年会组委会,以及有关科研单位、社会团体、国际学术组织、出版社、期刊社、企业集团;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国科学院各兄弟院所;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理工大学、长安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以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吉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长江大学等高校的院系和部门等发来唁函唁电、敬献花篮花圈,对家属表示慰问。
两院院士及专家叶叔华、杨元喜、罗俊、朱日祥、邵新宇、李元元、龚健雅、张培震、孙和平、陈杰、郝芳、冯夏庭、陈俊勇、陈宜瑜、秦大河、陈颙、李德仁、张弥曼、陈运泰、安芷生、周志炎、胡文瑞、戎嘉余、曹文宣、朱作言、滕吉文、吴新智、姚振兴、潘德炉、石耀霖、陈旭、邱占祥、杨文采、赵进东、金之钧、彭平安、高锐、桂建芳、陈晓非、夏军、陈发虎、徐义刚、成秋明、王秋良、武强、林君、杨长风、冉承其、方守恩、黄晓玫、付梦印、李清泉、方向、于晟、童小华、吴晓平等,以及有关单位、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港澳台地区和来自美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的海外专家等,分别以个人名义发来唁函唁电或敬献花圈。
武昌殡仪馆告别大厅内庄严肃穆。许厚泽院士遗体安详地静卧于花丛中。大厅正中央悬挂着许厚泽院士生前照片,“许国一生 厚植情怀 泽被后生 前世典范传嘉风,测量天地 学贯中西 国士无双 著作等身万古存”的挽联,高度概括了许先生厚德载物、大朴致学、经天测地、雄才大略的一生。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梁伟年,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冯艳飞,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日祥、叶朝辉、张培震、杨元喜、龚健雅、罗俊、孙和平,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杜耘,湖南省政协常委、中南大学教授朱建军,武汉市科技局局长盛继亮,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熊少明,中科院武汉分院分党组书记李海波,纪检组组长蔡长塔,原分党组书记陈平平,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张新亮,岩土力学所党委书记陆凯阳,武汉植物园党委书记尚纳新,水生所党委书记解绶启,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清,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秘书长张全德, 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主任郭春喜,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永忠,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盛继亮,武汉市科协技术协会副主席熊少明,湖北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晁洪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游新兆,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孙汉荣,原测地所党委书记吕纯操,海军工程大学原校长、少将李安,山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苏守波,信息工程大学将军吴晓平,南宁师范大学院长许贵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发院院长胡祥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院长熊熊,中山大学测绘院院长程晓,长安大学地质与测绘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利,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锐志,清华大学数学系原党委书记杨顶辉,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沈云中,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张晓敏,西南交大教授李志林,海军工程大学教授边少锋,西安测绘研究所总工孙中苗,云南航天检测董事长刘浩,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炜,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方兆宝,以及省市党政部门、院属各单位、相关高校,精密测量院班子成员、科研人员、职能部门负责人,许厚泽院士的亲属、生前好友、学生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近500人参加了告别仪式,大家表情肃穆步入灵堂,鞠躬送别许厚泽院士。仪式由精密测量院党委书记冯灿主持,院长罗志强介绍了许厚泽院士生平。
许厚泽,1934年5月4日生,祖籍安徽歙县。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1951年考入同济大学测量工程系。1955年毕业后,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参加工作。195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国科学院第一批研究生,师从我国地球形状与重力测量学开拓者方俊院士。
六十多年来,许厚泽院士开展了大量具有探索性、开拓性、创新性的工作,成果丰硕,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际固体地球潮汐委员会Paul Melchior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终身成就”等国际、国家级科技奖励10余项。1979年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1983年被授予为“湖北省特级劳动模范”,于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执委、国际地潮委员会主席。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委委员、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中国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
许厚泽同志长期从事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研究,50年代,他提出的大地主题解算方法和公式,直至90年代仍编入有关院校教材。提出的极圆模板重力计算方法,被国家测绘局列入“重力内业计算细则”,并成功解算出我国首个14阶全球重力场模型。提出虚拟单层密度重力场逼近理论和截断误差估计方法,构建了我国1°平均重力异常推估方案以及高空重力赋值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国防试验中。与德国,英国专家在重力观测与理论研究方面开展合作研究,为我国的固体潮汐研究步入国际一流水平奠定了基础。他提出通过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天文学等学科交叉,建立一个新兴前沿学科——动力大地测量学,在科学院内建立了我国的动力大地测量学开放实验室。为学科定义和研究发展作出了前瞻性及系统性的贡献。负责和指导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绝对重力基准网建设。率先开展了卫星测高应用研究;提出的地球潮汐模型,成为国际上地潮研究的三大理论模型之一。积极参与和推动了国家北斗二代导航系统、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立和实施,提出我国自主卫星重力发展路线、组织和指导水下重力辅助导航、高程基准统一、地震大地测量等学科前沿交叉研究,在他的领导和推动下,建成了大地测量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他积极组织和推动国际合作,为我国引进了当时国际最先进的重力观测仪器,并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武昌重力潮汐基准,填补了我国在重力潮汐观测中的空白。与国际同行一起发起和组织了“超导重力仪地球动力学研究”(GGP)、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研究”等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日本、韩国有关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东亚高精度重力联测”以及“GPS东亚地区地壳运动”等多项国际合作项目。
许厚泽院士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在提携后辈,用心培养年轻人方面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我国大地测量研究吸引和培养人才创建平台、搭建桥梁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自80年代以来,他培养大批博士、硕士等高水平人才。他严于律己,言传身教,非常注重倡导和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鼓励青年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超越老师的思想,敢于开辟新的领域,为青年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青年人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为青年人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及广阔的舞台。他培养的学生大部分都已回国,成为我国测地领域的中坚骨干。有的已成为院士、千人、国内外著名教授等。
许厚泽院士一生都孜孜不倦地奋战在勇攀测地高峰的一线,即使患病住院期间,仍心系国家事,时刻牵挂着事业发展和年青人才的成长,他常对学生说,有生之年还希望看到三件事:北斗组网成功、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自主卫星重力/测高卫星发射成功。北斗组网他已看到、精密重力基础设施和自主重力卫星事业他投入了大量心血,尽管他没看到,也即将实现,后人们正努力完成许院士的夙愿。
许院士一生坚持真理、淡泊名利、厚德载物,是优秀共产党员楷模,是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科学求实、治学严谨、桃李满门,为我国科学研究、科技发展,为我国大地重力学发展鞠躬尽瘁,作出重大贡献;他的一生光明磊落、高风亮节、厥功甚伟,一生执着于祖国的科技事业,一生奉献于祖国的研究事业。他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大师远去,荣光犹存,我们一定要学习、继承和发扬许厚泽院士优秀品格和崇高精神,秉承遗志,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