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测量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一个国家台站网等4个国家级平台,各类省部级重点平台基地20余个。 现有职工600余人,其中院士4人、杰青13人,各类国家、科学院、省部级人才占比60%以上。2017年至今,在精密测量领域承担了数十项重大重点项目,其中,国家战略先导专项(2.5亿元)1项、重点研发计划12项、各类重大仪器研制专项10余项。精密探测技术和仪器已成为精密测量院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方向。 ...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融合组建而成,是湖北省首个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院。 回望来时路,峥嵘六十载。在方俊、王天眷、张承修、李钧、李国平、丁夏畦、许厚泽、叶朝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精密测量院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开拓创新,解决了一系列事关国家全局的重...
4月17日,应精密大地测量与定位全国重点实验室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金章东、张飞和汪进一行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分别作题为“极端事件对地表过程和碳循环的深远影响”、“锂同位素示踪大陆风化和水文变化”和“利用逐级升温氧化技术示踪有机碳来源”的学术报告。会议由精密测量院副院长江利明主持,研究员汪汉胜、沈强、张子占,副研究员黄荣刚、周志伟等2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会。
金章东系统地介绍了地震对地表径流、河流泥沙、颗粒物质沉积及碳循环过程的影响。他详细地阐述了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前后流域径流及悬浮物、沉积颗粒物质的变化,揭示了地震引发的滑坡堆积物质运移过程及其对河流颗粒物质沉积的影响,并且指出地震的发生增加了河流沉积通量和有机碳的埋藏速率,促进了区域碳汇过程。此外,他还分享了工作中所经历的困难以及宝贵的科研经验。
张飞主要介绍了全球尺度下河流和海洋Li同位素的研究。他分析了青海湖流域两个相邻河流的季节性Li同位素变化,汇总了全球其他河流的流量及季节性Li同位素数据,发现河流Li同位素在旱季升高,在湿季降低,且该现象在全球尺度下具有一致性。他指出利用Li同位素可重建地球历史时期水文变化及其对大陆风化和碳循环的影响。
汪进讲解了逐级升温氧化技术的原理,利用热裂解氧化分析的热谱图可有效地示踪有机碳的来源,在误差范围内能较为有效地定量碳源端元的贡献。用该技术发现青海湖布哈河流域POC超80%来源于土壤的侵蚀,土壤贡献POC的14C年龄为2700年,侵蚀深度达60±15cm。
报告结束后,参会人员就极端事件及相关要素监测、地球表面过程和碳循环等研究展开了热烈讨论,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黄荣刚介绍了团队利用影像大地测量研究地表过程的工作,引起来访专家团队的浓厚兴趣。
金章东报告现场
张飞报告现场
汪进报告现场
学术会议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金章东一行应邀作学术交流
4月17日,应精密大地测量与定位全国重点实验室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金章东、张飞和汪进一行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分别作题为“极端事件对地表过程和碳循环的深远影响”、“锂同位素示踪大陆风化和水文变化”和“利用逐级升温氧化技术示踪有机碳来源”的学术报告。会议由精密测量院副院长江利明主持,研究员汪汉胜、沈强、张子占,副研究员黄荣刚、周志伟等2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会。
金章东系统地介绍了地震对地表径流、河流泥沙、颗粒物质沉积及碳循环过程的影响。他详细地阐述了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前后流域径流及悬浮物、沉积颗粒物质的变化,揭示了地震引发的滑坡堆积物质运移过程及其对河流颗粒物质沉积的影响,并且指出地震的发生增加了河流沉积通量和有机碳的埋藏速率,促进了区域碳汇过程。此外,他还分享了工作中所经历的困难以及宝贵的科研经验。
张飞主要介绍了全球尺度下河流和海洋Li同位素的研究。他分析了青海湖流域两个相邻河流的季节性Li同位素变化,汇总了全球其他河流的流量及季节性Li同位素数据,发现河流Li同位素在旱季升高,在湿季降低,且该现象在全球尺度下具有一致性。他指出利用Li同位素可重建地球历史时期水文变化及其对大陆风化和碳循环的影响。
汪进讲解了逐级升温氧化技术的原理,利用热裂解氧化分析的热谱图可有效地示踪有机碳的来源,在误差范围内能较为有效地定量碳源端元的贡献。用该技术发现青海湖布哈河流域POC超80%来源于土壤的侵蚀,土壤贡献POC的14C年龄为2700年,侵蚀深度达60±15cm。
报告结束后,参会人员就极端事件及相关要素监测、地球表面过程和碳循环等研究展开了热烈讨论,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黄荣刚介绍了团队利用影像大地测量研究地表过程的工作,引起来访专家团队的浓厚兴趣。
金章东报告现场
张飞报告现场
汪进报告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