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测量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一个国家台站网等4个国家级平台,各类省部级重点平台基地20余个。 现有职工600余人,其中院士4人、杰青13人,各类国家、科学院、省部级人才占比60%以上。2017年至今,在精密测量领域承担了数十项重大重点项目,其中,国家战略先导专项(2.5亿元)1项、重点研发计划12项、各类重大仪器研制专项10余项。精密探测技术和仪器已成为精密测量院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方向。 精密...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融合组建而成,是湖北省首个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院。 回望来时路,峥嵘六十载。在方俊、王天眷、张承修、李钧、李国平、丁夏畦、许厚泽、叶朝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精密测量院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开拓创新,解决了一系列事关国家全局的重大科...
精密测量院立足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原子频标与精密测量物理、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综合定位导航授时、脑科学与重大疾病以及多学科交叉的数学计算等研究,促进以原子频标、原子干涉、核磁共振、重力测量、地震探测等精密测量技术为核心的学科发展,形成精密原子、精密分子、精密地球三...
当前世界测量精度最高的物理量是光学频率,精度已达10-18量级。其中光频标是一套高精度测量传感器,用于实现高精度的时间/频率测量。原子光频标的研究是追求极限精密测量的典型代表,是目前准确度最高的原子频标。高精度光频标有助于提高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基本物理常数是否随时间变化测量和基本物理定律检验等的精度,从而推进基础物理研究,探索新物理。同时在时间基准、相对论大地测量、导航定位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目前为止,国际上仅有锶原子光频标(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 JILA、日本东京大学)、镱原子光频标(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铝离子光频标(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以及镱离子光频标(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的不确定度达到了10-18量级。 近日,精密测量院高克林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不确定度3X10-18(相当于105亿年不差1秒)的钙离子光频标,成为国际上第五种不确定度指标达到该水平的光频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应用》(Phys. Rev. Applied)上。 精密测量院(原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从2000年开展钙离子光频标的实验研究,通过细致研究抑制离子运动效应、解决超窄线宽激光、实验环境影响精确控制等一系列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于2011年实现了国内首台光频标,不确定度为7.8X10-16(PRA 84, 053841 (2011)),通过改进钟跃迁激光性能、采用魔幻囚禁场抑制微运动效应,2016年将光频标的不确定度提升至5.1X10-17(PRL 116, 013001 (2016)),通过实验上精确测量魔幻囚禁场频率,获得的钟跃迁静态极化率之差,2019年将钙离子光频标的不确定度提升至1.3X10-17(Phys. Rev. A 99, 011401(R) (2019))。 光频标系统复杂,参考的原子/离子体系,其测量精度受各种电场、磁场和黑体辐射场、光频测量的激光等环境因素和条件的影响。限制钙离子光频标不确定度进入10-18的主要因素为黑体辐射频移(BBR shift)。黑体辐射与选择的光频标体系相关,同时与环境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对温度非常敏感。在当前光频标研究领域,除了Al+ 等少数对BBR频移不敏感的参考体系外,光钟往往在室温环境下不低于10-15量级的频移;对于目前大多数原子频标,包括铯喷泉钟、单离子光频标和光晶格原子光频标,总系统不确定度往往受限于BBR频移不确定度。之前,JILA通过16 个伺服环路和 30 多个传感器组成的主动温控系统来精确控制与评估锶原子光频标环境温度、NIST通过设计真空热屏蔽罩并精确评估了镱原子光频标的环境温度,东京大学采用复杂的液氦制冷技术降低锶原子光频标的黑体辐射效应。而离子光频标的真空系统内有离子阱及加热效应使黑体辐射频移评估难度更大。 为了解决钙离子光频标的黑体辐射频移问题,高克林研究团队提出通过将离子阱置于液氮低温环境中(78 开尔文),与室温(300开尔文)相比,黑体辐射频移对温度的敏感程度降低了64倍,低温方案可极大降低黑体辐射频移及其不确定度。与液氦系统相比,液氮系统的造价相对低廉,系统相对简单。但实现液氮低温环境下的离子光频标是极具挑战。因为液氮在使用中会蒸发且需要不断补充,系统运行时液氮容积的变化易造成离子位置的移动,从而造成荧光信号的损失、较大的一阶Doppler频移和较大的离子微运动等。而且在低温下,对其他物理和环境效应又如何保证高的精度。经过多次反复设计和纠错,研究团队最终通过将液氮容器设置为导热性更好的无氧铜材料及在液氮容器与真空腔间加入顶针等设计(图1),极大地降低了离子阱在竖直与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同时,还通过两束相向的钟跃迁探测激光间的频率比对精确评估了由离子阱微小移动造成的一阶Doppler频移,通过微运动三维边带谱的方法每天对离子微运动进行优化与评估来降低液氮容积变化对离子阱内剩余电场的影响,通过设置特定的主磁场方向以降低液氮容积变化对钟跃迁电四极频移的影响等,最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液氮低温钙离子光频标,不确定度达到3X10-18(表1)。
液氮低温钙离子光频标系统
钙离子光频标系统误差评估表
该研究成果以“Liquid-Nitrogen-Cooled Ca+ Optical Clock with Systematic Uncertainty of 3 x10-18”为题发表在物理学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应用》上,精密测量院研究员黄垚和特别研究助理张宝林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高克林和研究员管桦为共同通讯作者。
本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的大力和长期支持。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applied/abstract/10.1103/PhysRevApplied.17.034041
科研动态
精密测量院成功研制出不确定度达3E-18的钙离子光频标
当前世界测量精度最高的物理量是光学频率,精度已达10-18量级。其中光频标是一套高精度测量传感器,用于实现高精度的时间/频率测量。原子光频标的研究是追求极限精密测量的典型代表,是目前准确度最高的原子频标。高精度光频标有助于提高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基本物理常数是否随时间变化测量和基本物理定律检验等的精度,从而推进基础物理研究,探索新物理。同时在时间基准、相对论大地测量、导航定位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目前为止,国际上仅有锶原子光频标(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 JILA、日本东京大学)、镱原子光频标(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铝离子光频标(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以及镱离子光频标(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的不确定度达到了10-18量级。
近日,精密测量院高克林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不确定度3X10-18(相当于105亿年不差1秒)的钙离子光频标,成为国际上第五种不确定度指标达到该水平的光频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应用》(Phys. Rev. Applied)上。
精密测量院(原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从2000年开展钙离子光频标的实验研究,通过细致研究抑制离子运动效应、解决超窄线宽激光、实验环境影响精确控制等一系列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于2011年实现了国内首台光频标,不确定度为7.8X10-16(PRA 84, 053841 (2011)),通过改进钟跃迁激光性能、采用魔幻囚禁场抑制微运动效应,2016年将光频标的不确定度提升至5.1X10-17(PRL 116, 013001 (2016)),通过实验上精确测量魔幻囚禁场频率,获得的钟跃迁静态极化率之差,2019年将钙离子光频标的不确定度提升至1.3X10-17(Phys. Rev. A 99, 011401(R) (2019))。
光频标系统复杂,参考的原子/离子体系,其测量精度受各种电场、磁场和黑体辐射场、光频测量的激光等环境因素和条件的影响。限制钙离子光频标不确定度进入10-18的主要因素为黑体辐射频移(BBR shift)。黑体辐射与选择的光频标体系相关,同时与环境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对温度非常敏感。在当前光频标研究领域,除了Al+ 等少数对BBR频移不敏感的参考体系外,光钟往往在室温环境下不低于10-15量级的频移;对于目前大多数原子频标,包括铯喷泉钟、单离子光频标和光晶格原子光频标,总系统不确定度往往受限于BBR频移不确定度。之前,JILA通过16 个伺服环路和 30 多个传感器组成的主动温控系统来精确控制与评估锶原子光频标环境温度、NIST通过设计真空热屏蔽罩并精确评估了镱原子光频标的环境温度,东京大学采用复杂的液氦制冷技术降低锶原子光频标的黑体辐射效应。而离子光频标的真空系统内有离子阱及加热效应使黑体辐射频移评估难度更大。
为了解决钙离子光频标的黑体辐射频移问题,高克林研究团队提出通过将离子阱置于液氮低温环境中(78 开尔文),与室温(300开尔文)相比,黑体辐射频移对温度的敏感程度降低了64倍,低温方案可极大降低黑体辐射频移及其不确定度。与液氦系统相比,液氮系统的造价相对低廉,系统相对简单。但实现液氮低温环境下的离子光频标是极具挑战。因为液氮在使用中会蒸发且需要不断补充,系统运行时液氮容积的变化易造成离子位置的移动,从而造成荧光信号的损失、较大的一阶Doppler频移和较大的离子微运动等。而且在低温下,对其他物理和环境效应又如何保证高的精度。经过多次反复设计和纠错,研究团队最终通过将液氮容器设置为导热性更好的无氧铜材料及在液氮容器与真空腔间加入顶针等设计(图1),极大地降低了离子阱在竖直与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同时,还通过两束相向的钟跃迁探测激光间的频率比对精确评估了由离子阱微小移动造成的一阶Doppler频移,通过微运动三维边带谱的方法每天对离子微运动进行优化与评估来降低液氮容积变化对离子阱内剩余电场的影响,通过设置特定的主磁场方向以降低液氮容积变化对钟跃迁电四极频移的影响等,最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液氮低温钙离子光频标,不确定度达到3X10-18(表1)。
液氮低温钙离子光频标系统
钙离子光频标系统误差评估表
该研究成果以“Liquid-Nitrogen-Cooled Ca+ Optical Clock with Systematic Uncertainty of 3 x10-18”为题发表在物理学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应用》上,精密测量院研究员黄垚和特别研究助理张宝林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高克林和研究员管桦为共同通讯作者。
本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的大力和长期支持。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applied/abstract/10.1103/PhysRevApplied.17.0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