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测量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一个国家台站网等4个国家级平台,各类省部级重点平台基地20余个。 现有职工600余人,其中院士4人、杰青13人,各类国家、科学院、省部级人才占比60%以上。2017年至今,在精密测量领域承担了数十项重大重点项目,其中,国家战略先导专项(2.5亿元)1项、重点研发计划12项、各类重大仪器研制专项10余项。精密探测技术和仪器已成为精密测量院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方向。 精密...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融合组建而成,是湖北省首个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院。 回望来时路,峥嵘六十载。在方俊、王天眷、张承修、李钧、李国平、丁夏畦、许厚泽、叶朝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精密测量院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开拓创新,解决了一系列事关国家全局的重大科...
精密测量院立足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原子频标与精密测量物理、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综合定位导航授时、脑科学与重大疾病以及多学科交叉的数学计算等研究,促进以原子频标、原子干涉、核磁共振、重力测量、地震探测等精密测量技术为核心的学科发展,形成精密原子、精密分子、精密地球三...
中新社武汉1月13日电 (马芙蓉 杨婷婷)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获悉,该院研究员梅刚华带领团队研制出新款铷原子钟,测得秒级频率稳定度为9E-14(1E-14为百万亿分之一),百秒级频率稳定度为9E-15。这是目前国际上最高的铷原子钟短期稳定度指标。
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论文评审专家认为,该研究工作“创造了铷原子钟短期频率稳定度的新纪录”,研究结果“令人鼓舞”。
据了解,铷原子钟具备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可靠性高、寿命长且制造成本低等优势,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原子钟,在卫星导航、通信、电力、金融等领域均有应用。在卫星导航领域,星载原子钟被称为导航卫星的“心脏”,对系统定位和授时精度具有决定性作用。
梅刚华从1997年开始致力于铷原子钟的研究,先后研制出三代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星载铷原子钟,批量装备于北斗导航卫星。其中,2016年研制成功的第三代星载铷原子钟,秒稳定度为7E-13,万秒和天稳定度均在E-15量级,创造了当时铷原子钟频率稳定度的国际纪录。此次研究成果,再度刷新该团队2016年创造的国际纪录。
梅刚华表示,此次技术突破,有助于发展高品质微波振荡器技术和研制新一代北斗系统星载原子钟。
但他也指出,一台高精度原子钟,既要具备良好的短期稳定度,还要具备良好的中长期稳定度。要将铷原子钟的中长期稳定度提升到与E-14量级秒稳定度相匹配的水平,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这也是他和团队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完)
责任编辑:叶攀
媒体链接: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10145495.shtml
传媒扫描
【中新社】中国科研人员研发铷原子钟 稳定度刷新国际纪录
中新社武汉1月13日电 (马芙蓉 杨婷婷)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获悉,该院研究员梅刚华带领团队研制出新款铷原子钟,测得秒级频率稳定度为9E-14(1E-14为百万亿分之一),百秒级频率稳定度为9E-15。这是目前国际上最高的铷原子钟短期稳定度指标。
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论文评审专家认为,该研究工作“创造了铷原子钟短期频率稳定度的新纪录”,研究结果“令人鼓舞”。
据了解,铷原子钟具备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可靠性高、寿命长且制造成本低等优势,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原子钟,在卫星导航、通信、电力、金融等领域均有应用。在卫星导航领域,星载原子钟被称为导航卫星的“心脏”,对系统定位和授时精度具有决定性作用。
梅刚华从1997年开始致力于铷原子钟的研究,先后研制出三代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星载铷原子钟,批量装备于北斗导航卫星。其中,2016年研制成功的第三代星载铷原子钟,秒稳定度为7E-13,万秒和天稳定度均在E-15量级,创造了当时铷原子钟频率稳定度的国际纪录。此次研究成果,再度刷新该团队2016年创造的国际纪录。
梅刚华表示,此次技术突破,有助于发展高品质微波振荡器技术和研制新一代北斗系统星载原子钟。
但他也指出,一台高精度原子钟,既要具备良好的短期稳定度,还要具备良好的中长期稳定度。要将铷原子钟的中长期稳定度提升到与E-14量级秒稳定度相匹配的水平,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这也是他和团队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完)
责任编辑:叶攀
媒体链接: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101454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