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测量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一个国家台站网等4个国家级平台,各类省部级重点平台基地20余个。 现有职工600余人,其中院士4人、杰青13人,各类国家、科学院、省部级人才占比60%以上。2017年至今,在精密测量领域承担了数十项重大重点项目,其中,国家战略先导专项(2.5亿元)1项、重点研发计划12项、各类重大仪器研制专项10余项。精密探测技术和仪器已成为精密测量院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方向。 精密...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融合组建而成,是湖北省首个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院。 回望来时路,峥嵘六十载。在方俊、王天眷、张承修、李钧、李国平、丁夏畦、许厚泽、叶朝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精密测量院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开拓创新,解决了一系列事关国家全局的重大科...
精密测量院立足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原子频标与精密测量物理、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综合定位导航授时、脑科学与重大疾病以及多学科交叉的数学计算等研究,促进以原子频标、原子干涉、核磁共振、重力测量、地震探测等精密测量技术为核心的学科发展,形成精密原子、精密分子、精密地球三...
4月14日,应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中山大学高锐院士团队访问精密测量院,并作题为“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地壳演化-从古老化石俯冲带发现到新生代碰撞俯冲动力学”的报告。会议由研究员储日升主持,孙和平院士、袁运斌研究员等近50名师生参加此次报告交流会。
报告详细介绍了在不同区域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探测岩石圈精细结构,追踪岩石圈构造演化过程的方法。首先回顾了国际深地震反射研究进展,分享了四川、松辽盆地和雄安地区所反映的太古代化石俯冲和克拉通演化历史;然后讲解了大兴安岭等中亚造山带东段揭露的古亚洲洋消亡和增生造山作用;最后介绍了青藏高原南北缘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与祁连山的深部构造研究所揭示的陆陆碰撞、大陆深俯冲及陆内造山过程。
报告结束后,参会人员就深地震反射方法、多地球物理数据联合反演、陆内造山的动力过程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高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研究,在运用深地震反射方法研究青藏高原和其他大陆岩石圈深部结构及其构造变形成因等领域作出了系统性、创新性学术贡献,主持完成了青藏高原3条岩石圈地学大断面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总长度达3500km)和超过1000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为中国大陆深反射地震和深部构造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会议现场
学术会议
中山大学高锐院士应邀到精密测量院访问交流
4月14日,应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中山大学高锐院士团队访问精密测量院,并作题为“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地壳演化-从古老化石俯冲带发现到新生代碰撞俯冲动力学”的报告。会议由研究员储日升主持,孙和平院士、袁运斌研究员等近50名师生参加此次报告交流会。
报告详细介绍了在不同区域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探测岩石圈精细结构,追踪岩石圈构造演化过程的方法。首先回顾了国际深地震反射研究进展,分享了四川、松辽盆地和雄安地区所反映的太古代化石俯冲和克拉通演化历史;然后讲解了大兴安岭等中亚造山带东段揭露的古亚洲洋消亡和增生造山作用;最后介绍了青藏高原南北缘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与祁连山的深部构造研究所揭示的陆陆碰撞、大陆深俯冲及陆内造山过程。
报告结束后,参会人员就深地震反射方法、多地球物理数据联合反演、陆内造山的动力过程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高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研究,在运用深地震反射方法研究青藏高原和其他大陆岩石圈深部结构及其构造变形成因等领域作出了系统性、创新性学术贡献,主持完成了青藏高原3条岩石圈地学大断面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总长度达3500km)和超过1000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为中国大陆深反射地震和深部构造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