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测量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一个国家台站网等4个国家级平台,各类省部级重点平台基地20余个。 现有职工600余人,其中院士4人、杰青13人,各类国家、科学院、省部级人才占比60%以上。2017年至今,在精密测量领域承担了数十项重大重点项目,其中,国家战略先导专项(2.5亿元)1项、重点研发计划12项、各类重大仪器研制专项10余项。精密探测技术和仪器已成为精密测量院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方向。 精密...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融合组建而成,是湖北省首个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院。 回望来时路,峥嵘六十载。在方俊、王天眷、张承修、李钧、李国平、丁夏畦、许厚泽、叶朝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精密测量院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开拓创新,解决了一系列事关国家全局的重大科...
精密测量院立足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原子频标与精密测量物理、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综合定位导航授时、脑科学与重大疾病以及多学科交叉的数学计算等研究,促进以原子频标、原子干涉、核磁共振、重力测量、地震探测等精密测量技术为核心的学科发展,形成精密原子、精密分子、精密地球三...
3月31日,应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江利明邀请,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牛富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南卓铜到精密测量院访问交流,并分别作题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热融灾害发育现状及其灾害效应”和“冻土陆面过程模型改进及情景模拟”的学术报告。会议由江利明主持,精密测量院研究员汪汉胜、副研究员黄荣刚,西北研究院研究员林战举等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及学生20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会。
牛富俊的报告围绕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热融灾害发育现状及其灾害效应展开。首先,介绍了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呈现出暖湿化趋势、冻土退化现象显著。随后,介绍了青藏高原热融灾害发育特征,以热喀斯特湖和热喀斯特滑坡为例,分析了其形成过程、分布范围、诱发因素及变化趋势。最后,针对多年冻土区退化对生态环境和工程建设的危害,提出了一系列适应与应对措施,服务重大冻土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营,保障区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南卓铜的报告围绕冻土陆面过程模型的改进和情景模拟展开。首先,指出基于数值模型的情景模拟为冻土水热响应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并详细讲解了冻土模型改进、驱动数据质量、瞬态模型约束等具体问题。随后,分析了季节性气候变暖对多年冻土退化的影响以及多年冻土对气候暖湿化的响应,介绍了液态水对流传热对多年冻土的影响,并预估了SSPs情景下21世纪多年冻土变化。
报告结束后,参会人员就冻土陆面过程模型、青藏高原热融灾害、未来冻土变化等展开了热烈讨论,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牛富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际冻土协会理事及中国代表。主要从事冻土灾害与工程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面上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重点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项目、联合学者项目、方向性项目及西部行动计划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973专项前期课题及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项目等3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余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奖、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次,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及中国地理学会第十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第七届青藏高原研究会青年科技奖及兰州分院优秀导师奖、中科院优秀导师奖等。
南卓铜,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导。目前主要从事寒区地表过程集成建模研究。承担863自由探索课题、中科院重点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在EPSL、GRL、Earths Future, Cryosphere、ISPRS P&RS等期刊发表同行评议论文110多篇,Google Scholar引用3400多次。为几十家国内外地学期刊和多家机构(如国家奖励办、国自然、荷兰NWO、奥地利FWF等)提供同行评议。
牛富俊报告现场
南卓铜报告现场
学术会议
中科院西北院研究员牛富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南卓铜应邀到精密测量院开展学术交流
3月31日,应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江利明邀请,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牛富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南卓铜到精密测量院访问交流,并分别作题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热融灾害发育现状及其灾害效应”和“冻土陆面过程模型改进及情景模拟”的学术报告。会议由江利明主持,精密测量院研究员汪汉胜、副研究员黄荣刚,西北研究院研究员林战举等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及学生20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会。
牛富俊的报告围绕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热融灾害发育现状及其灾害效应展开。首先,介绍了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呈现出暖湿化趋势、冻土退化现象显著。随后,介绍了青藏高原热融灾害发育特征,以热喀斯特湖和热喀斯特滑坡为例,分析了其形成过程、分布范围、诱发因素及变化趋势。最后,针对多年冻土区退化对生态环境和工程建设的危害,提出了一系列适应与应对措施,服务重大冻土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营,保障区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南卓铜的报告围绕冻土陆面过程模型的改进和情景模拟展开。首先,指出基于数值模型的情景模拟为冻土水热响应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并详细讲解了冻土模型改进、驱动数据质量、瞬态模型约束等具体问题。随后,分析了季节性气候变暖对多年冻土退化的影响以及多年冻土对气候暖湿化的响应,介绍了液态水对流传热对多年冻土的影响,并预估了SSPs情景下21世纪多年冻土变化。
报告结束后,参会人员就冻土陆面过程模型、青藏高原热融灾害、未来冻土变化等展开了热烈讨论,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牛富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际冻土协会理事及中国代表。主要从事冻土灾害与工程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面上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重点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项目、联合学者项目、方向性项目及西部行动计划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973专项前期课题及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项目等3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余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奖、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次,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及中国地理学会第十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第七届青藏高原研究会青年科技奖及兰州分院优秀导师奖、中科院优秀导师奖等。
南卓铜,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导。目前主要从事寒区地表过程集成建模研究。承担863自由探索课题、中科院重点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余项。在EPSL、GRL、Earths Future, Cryosphere、ISPRS P&RS等期刊发表同行评议论文110多篇,Google Scholar引用3400多次。为几十家国内外地学期刊和多家机构(如国家奖励办、国自然、荷兰NWO、奥地利FWF等)提供同行评议。
牛富俊报告现场
南卓铜报告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