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测量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一个国家台站网等4个国家级平台,各类省部级重点平台基地20余个。 现有职工600余人,其中院士4人、杰青13人,各类国家、科学院、省部级人才占比60%以上。2017年至今,在精密测量领域承担了数十项重大重点项目,其中,国家战略先导专项(2.5亿元)1项、重点研发计划12项、各类重大仪器研制专项10余项。精密探测技术和仪器已成为精密测量院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方向。 精密...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融合组建而成,是湖北省首个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院。 回望来时路,峥嵘六十载。在方俊、王天眷、张承修、李钧、李国平、丁夏畦、许厚泽、叶朝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精密测量院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开拓创新,解决了一系列事关国家全局的重大科...
精密测量院立足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原子频标与精密测量物理、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综合定位导航授时、脑科学与重大疾病以及多学科交叉的数学计算等研究,促进以原子频标、原子干涉、核磁共振、重力测量、地震探测等精密测量技术为核心的学科发展,形成精密原子、精密分子、精密地球三...
近日,精密测量院原子分子外场理论组和冷分子离子组合作,在钍-229离子精密测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通过钍-229三价离子(229Th3+)核外电子跃迁和核跃迁的精密光谱测量,检验精细结构常数随时间变化的研究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物理学期刊《Physical Review A》上发表。
光钟作为精密测量实验平台,被应用于时间-秒定义、基础物理检验等诸多前沿研究领域。探寻新的光钟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多种候选光钟体系被提出,其中,钍-229原子核由于其存在能量极低(仅约为8.36 eV)且寿命很长的核激发态,是极具潜力的核光钟候选者之一。同时,Th-229核跃迁的精细结构常数敏感因子K在104量级,比现有最敏感的原子跃迁高3-4个量级,是检验精细结构常数随时间变化和探测超轻暗物质与光子的耦合强度的优选实验对象。
精密测量院副研究员李承斌与研究员童昕开展合作,采用相对论原子结构理论方法研究了229Th3+核外电子结构与外场响应性质。研究指出229Th3+核外电子5f5/2-5f7/2跃迁具有较高品质因子,运动与外场引起的频率不确定度可均控制在10-18水平。因此,可在229Th3+离子中同时测量核外电子钟跃迁和原子核钟跃迁的频率,并通过比对极大程度上消除系统误差,实现在10-21/年灵敏度水平上检验精细结构常数随时间变化。
理论方案示意图
该研究成果以“229Th3+ as an ionic optical clock for fine-structure-constant variations”为题在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A》上发表,部分理论计算采用的是由原子分子外场理论组自主研发编写的DFCP程序包,所有理论计算均在精密测量院理论计算集群上完成。博士研究生余师成和甘文婷为共同第一作者,副研究员华夏为共同作者,副研究员李承斌与研究员童昕为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a/abstract/10.1103/PhysRevA.109.063115
头条新闻
精密测量院在钍-229离子精密测量上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精密测量院原子分子外场理论组和冷分子离子组合作,在钍-229离子精密测量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通过钍-229三价离子(229Th3+)核外电子跃迁和核跃迁的精密光谱测量,检验精细结构常数随时间变化的研究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物理学期刊《Physical Review A》上发表。
光钟作为精密测量实验平台,被应用于时间-秒定义、基础物理检验等诸多前沿研究领域。探寻新的光钟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多种候选光钟体系被提出,其中,钍-229原子核由于其存在能量极低(仅约为8.36 eV)且寿命很长的核激发态,是极具潜力的核光钟候选者之一。同时,Th-229核跃迁的精细结构常数敏感因子K在104量级,比现有最敏感的原子跃迁高3-4个量级,是检验精细结构常数随时间变化和探测超轻暗物质与光子的耦合强度的优选实验对象。
精密测量院副研究员李承斌与研究员童昕开展合作,采用相对论原子结构理论方法研究了229Th3+核外电子结构与外场响应性质。研究指出229Th3+核外电子5f5/2-5f7/2跃迁具有较高品质因子,运动与外场引起的频率不确定度可均控制在10-18水平。因此,可在229Th3+离子中同时测量核外电子钟跃迁和原子核钟跃迁的频率,并通过比对极大程度上消除系统误差,实现在10-21/年灵敏度水平上检验精细结构常数随时间变化。
理论方案示意图
该研究成果以“229Th3+ as an ionic optical clock for fine-structure-constant variations”为题在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A》上发表,部分理论计算采用的是由原子分子外场理论组自主研发编写的DFCP程序包,所有理论计算均在精密测量院理论计算集群上完成。博士研究生余师成和甘文婷为共同第一作者,副研究员华夏为共同作者,副研究员李承斌与研究员童昕为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a/abstract/10.1103/PhysRevA.109.06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