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队伍

正高级

  • 姓名: 周欣
  • 性别: 男
  • 职称: 研究员
  • 职务: 院长
  • 学历: 博士
  • 电话: 
  • 传真: 
  • 电子邮件: xinzhou@apm.ac.cn
  • 所属部门: 磁共振影像研究部
  • 通讯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小洪山西30号

    简  历:

  • 周欣,男,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由原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融合组建)院长,教授,博导。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部委推荐)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第六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华人医学磁共振学会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NMR in Biomedicine》亚太区总编辑,《Magnetic Resonance Letters》副主编。曾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CCTV2018年度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科学院年度创新人物、湖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次)、首届“科学探索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王天眷波谱学奖等多项荣誉。

    长期致力于人体多核磁共振成像(MRI)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是我国医工交叉与智慧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自主研制了世界上增强倍数最高的肺部气体(氙气)多核磁共振仪器,成功“点亮”肺部,解决了传统MRI对肺部空腔无法清晰成像的难题,应用至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北京301医院等全国多家三甲医院,合作开展了肺炎、慢阻肺、肿瘤等临床研究。获批全球首个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早于美国FDA批准2年多,并制定我国首个人体肺部气体MRI专家共识。基于多核MRI仪器,开发了高时空分辨的AI成像方法,实现了世界上最快的高分辨全肺3D通气功能成像,构建了现有临床手段不能无创获取的肺功能指标体系(三大类20余项),解决了肺功能定量可视化评估难题,氙气MRI进入国家医保收费指南。开展了慢阻肺、肺癌、感染性肺疾病等临床研究,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感染性肺疾病患者的肺部微结构、通气、气血交换功能的定量可视化评估。发展了多核MRI新技术,研制了系列新型造影剂,为肺部、脑部等重大疾病和肿瘤的早期检测提供了全新的医学影像仪器与手段。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PNAS、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授权及受理国内外发明专利200余件。

    社会任职:

    研究方向:

  • 主要从事医工交叉和智慧医学、人体多核磁共振成像基础和应用研究。带领团队研发的用于产生超极化气体的“医用氙气体发生器”于2020年9月获批全球首个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研发的创新医疗器械——磁共振成像系统(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于2023年8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该系统是当前全球首台获批的可用于气体成像的临床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解决了临床无创无辐射精准检测肺部疾病的难题。具体研究方向包括:

    1.超极化磁共振信号增强理论与技术;

    2.人体多核MRI仪器与生物医学应用;

    3.人工智能赋能活体超灵敏分子影像;

    4.原子磁力计与移动式MRI仪器研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代表论著:

    专利申请:

    获奖及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