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测量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一个国家台站网等4个国家级平台,各类省部级重点平台基地20余个。 现有职工600余人,其中院士4人、杰青13人,各类国家、科学院、省部级人才占比60%以上。2017年至今,在精密测量领域承担了数十项重大重点项目,其中,国家战略先导专项(2.5亿元)1项、重点研发计划12项、各类重大仪器研制专项10余项。精密探测技术和仪器已成为精密测量院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方向。 精密...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融合组建而成,是湖北省首个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院。 回望来时路,峥嵘六十载。在方俊、王天眷、张承修、李钧、李国平、丁夏畦、许厚泽、叶朝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精密测量院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开拓创新,解决了一系列事关国家全局的重大科...
精密测量院立足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原子频标与精密测量物理、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综合定位导航授时、脑科学与重大疾病以及多学科交叉的数学计算等研究,促进以原子频标、原子干涉、核磁共振、重力测量、地震探测等精密测量技术为核心的学科发展,形成精密原子、精密分子、精密地球三...
【代表委员谈新质生产力③】
◎本报记者 符晓波 吴长锋
吴纯新
量子科技是重大颠覆性创新的潜在领域,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国际前沿焦点,也是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令代表委员振奋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以量子计算技术为代表的量子科技,在面向‘十四五’乃至更长远的未来,有望成为中国在全球科技产业中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的重要核心技术,将催生一批新质生产力。”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国平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10年是量子技术进步、商用水平提升、产业合作格局进一步完善的重要阶段,我们要在量子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方面加快探索步伐。
量子研究步入从理论到应用过渡期
量子是能表现出某物质或物理量特性的最小单元,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激光、核磁共振等新技术均在量子科学问世后孕育出来。近年来,安徽、湖北等地加快推进量子科技产业链发展,加速推动量子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量子科研高地和产业高地。
今年1月,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其搭载的硬件、芯片、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均实现自主可控,国产化率超过80%。国内量子计算专家认为,这标志着我国超导量子计算机产业链基本成形。
“我国的量子计算技术目前正处于从实验室研发向产业化应用的过渡阶段,科研机构和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和开发量子计算技术与应用,并努力推动量子计算技术的产业化发展。”郭国平介绍,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均加入量子计算机赛道,布局自主量子计算机产业链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的重大需求之一。
今年2月底,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郑仕标教授团队提出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该成果找到一种量子纠错新方法,是我国科学家在量子基础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有望进一步推动量子计算相关应用的落地。
“可以自豪地说,我国在量子信息科技领域整体上处于国际第一方阵,其中在量子通信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詹明生介绍,2023年,他们研发的原子绝对重力仪连续参加国际绝对重力仪比对,其核心指标和技术成熟度已达到替代传统超越经典的水平;他们研发的集成化原子量子计算原型机走出了实验室,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我国量子前沿技术应用的研发实力。
量子信息产业助力生产力变革
量子计算会颠覆性提高信息运算处理速度,量子通信会大幅度提升通信安全性……郭国平认为,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测量等量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之一,有望形成若干个产业赛道,助力生产力变革。
“和稳定运行的量子计算机对比,现有最快算力的计算机如同一把算盘。”在“本源悟空”硬件科研团队负责人、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孔伟成博士看来,由量子计算构建起的新一代计算体系,是一个超级“工业加速器”。
“以药物研发领域为例,量子计算机的强大算力可以快速找到一个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分子结构,从而帮助制药企业缩短新药研发时间,使其药品研发能力在全球获得竞争优势。”孔伟成说,当量子计算机实用化以后,智能制造、金融分析、新材料研发、石油勘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需要超大计算量的难题,均可交给量子计算机又快又好地完成。
但是,量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詹明生认为,目前,国内量子技术相关产业刚刚起步,面临产业规模小、落地技术壁垒高、投入大、人才短缺、商业模式不成熟等诸多困难,加大量子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应用推广,培育壮大自主的量子产业生态圈至关重要。
加速弥合研发和应用之间的“断层”
郭国平表示,放眼国际,量子计算的研发已步入由龙头企业主导,研发和应用“双向驱动”的格局,新产品、新突破持续迭代。而国内研发和应用之间“断层”仍然较为明显,加大量子计算成果转化的紧迫性不言而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让量子计算真正走出实验室,需要多部门协同推进量子技术与产业发展,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关键问题,特别是要发挥科技型企业引领作用,加大自主知识产权软硬件推广应用。”郭国平说。基于过去一年的调研和实践,他从国家算力布局、量子计算金融、量子计算教育、量子芯片生产等多角度考虑,建议国家进行中长期战略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相关人才培育,以推动量子科技产业迭代发展。
“当前,需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竞争态势,做好未来5至10年我国在量子信息领域的重点研判,率先建立下一代安全、高效、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詹明生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做好人才及金融配套支持政策,鼓励上下游企业与量子技术企业协同探索拓展量子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让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量子技术产业的发展中来。此外,还应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发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量子产业联盟,积极参与全球量子产业链构建,提升国际产业话语权。
(科技日报北京3月5日电)
媒体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4-03/06/content_568023.htm?div=-1
传媒扫描
【科技日报】量子科技有望催生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代表委员谈新质生产力③】
◎本报记者 符晓波 吴长锋
吴纯新
量子科技是重大颠覆性创新的潜在领域,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国际前沿焦点,也是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令代表委员振奋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以量子计算技术为代表的量子科技,在面向‘十四五’乃至更长远的未来,有望成为中国在全球科技产业中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的重要核心技术,将催生一批新质生产力。”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国平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10年是量子技术进步、商用水平提升、产业合作格局进一步完善的重要阶段,我们要在量子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方面加快探索步伐。
量子研究步入从理论到应用过渡期
量子是能表现出某物质或物理量特性的最小单元,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激光、核磁共振等新技术均在量子科学问世后孕育出来。近年来,安徽、湖北等地加快推进量子科技产业链发展,加速推动量子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量子科研高地和产业高地。
今年1月,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其搭载的硬件、芯片、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均实现自主可控,国产化率超过80%。国内量子计算专家认为,这标志着我国超导量子计算机产业链基本成形。
“我国的量子计算技术目前正处于从实验室研发向产业化应用的过渡阶段,科研机构和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和开发量子计算技术与应用,并努力推动量子计算技术的产业化发展。”郭国平介绍,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均加入量子计算机赛道,布局自主量子计算机产业链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的重大需求之一。
今年2月底,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郑仕标教授团队提出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该成果找到一种量子纠错新方法,是我国科学家在量子基础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有望进一步推动量子计算相关应用的落地。
“可以自豪地说,我国在量子信息科技领域整体上处于国际第一方阵,其中在量子通信应用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詹明生介绍,2023年,他们研发的原子绝对重力仪连续参加国际绝对重力仪比对,其核心指标和技术成熟度已达到替代传统超越经典的水平;他们研发的集成化原子量子计算原型机走出了实验室,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我国量子前沿技术应用的研发实力。
量子信息产业助力生产力变革
量子计算会颠覆性提高信息运算处理速度,量子通信会大幅度提升通信安全性……郭国平认为,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测量等量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之一,有望形成若干个产业赛道,助力生产力变革。
“和稳定运行的量子计算机对比,现有最快算力的计算机如同一把算盘。”在“本源悟空”硬件科研团队负责人、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孔伟成博士看来,由量子计算构建起的新一代计算体系,是一个超级“工业加速器”。
“以药物研发领域为例,量子计算机的强大算力可以快速找到一个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分子结构,从而帮助制药企业缩短新药研发时间,使其药品研发能力在全球获得竞争优势。”孔伟成说,当量子计算机实用化以后,智能制造、金融分析、新材料研发、石油勘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需要超大计算量的难题,均可交给量子计算机又快又好地完成。
但是,量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詹明生认为,目前,国内量子技术相关产业刚刚起步,面临产业规模小、落地技术壁垒高、投入大、人才短缺、商业模式不成熟等诸多困难,加大量子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应用推广,培育壮大自主的量子产业生态圈至关重要。
加速弥合研发和应用之间的“断层”
郭国平表示,放眼国际,量子计算的研发已步入由龙头企业主导,研发和应用“双向驱动”的格局,新产品、新突破持续迭代。而国内研发和应用之间“断层”仍然较为明显,加大量子计算成果转化的紧迫性不言而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让量子计算真正走出实验室,需要多部门协同推进量子技术与产业发展,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关键问题,特别是要发挥科技型企业引领作用,加大自主知识产权软硬件推广应用。”郭国平说。基于过去一年的调研和实践,他从国家算力布局、量子计算金融、量子计算教育、量子芯片生产等多角度考虑,建议国家进行中长期战略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相关人才培育,以推动量子科技产业迭代发展。
“当前,需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竞争态势,做好未来5至10年我国在量子信息领域的重点研判,率先建立下一代安全、高效、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詹明生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做好人才及金融配套支持政策,鼓励上下游企业与量子技术企业协同探索拓展量子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让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量子技术产业的发展中来。此外,还应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发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量子产业联盟,积极参与全球量子产业链构建,提升国际产业话语权。
(科技日报北京3月5日电)
媒体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4-03/06/content_56802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