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测量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一个国家台站网等4个国家级平台,各类省部级重点平台基地20余个。 现有职工600余人,其中院士4人、杰青13人,各类国家、科学院、省部级人才占比60%以上。2017年至今,在精密测量领域承担了数十项重大重点项目,其中,国家战略先导专项(2.5亿元)1项、重点研发计划12项、各类重大仪器研制专项10余项。精密探测技术和仪器已成为精密测量院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方向。 精密...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融合组建而成,是湖北省首个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院。 回望来时路,峥嵘六十载。在方俊、王天眷、张承修、李钧、李国平、丁夏畦、许厚泽、叶朝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精密测量院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开拓创新,解决了一系列事关国家全局的重大科...
精密测量院立足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原子频标与精密测量物理、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综合定位导航授时、脑科学与重大疾病以及多学科交叉的数学计算等研究,促进以原子频标、原子干涉、核磁共振、重力测量、地震探测等精密测量技术为核心的学科发展,形成精密原子、精密分子、精密地球三...
强化示范引领 点赞武汉“院士科普工作室”
为进一步推进武汉市“院士科普工作室”建设,更好发挥“院士科普工作室”独特作用,7月7日,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王挺一行到武汉调研“院士科普工作室”开展情况。湖北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朱志斌,武汉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定君,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郑华陪同调研并参加座谈会。
调研组一行先后前往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和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进行实地察看并听取各个科普工作室汇报工作情况。
据悉,自2020年8月27日,全国首个由院士领衔命名的科普工作室——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在武汉成立。近三年时间里,桂建芳、刘经南、邓子新、孙和平、丁汉、徐红星6位院士,又相继领衔命名了不同类型的院士科普工作室,涉及自然教育、信息通信、农业科普、精密测量、智能制造、科学人文等多个领域,累计吸纳23名院士、数百名行业内专家学者成为科普成员。“院士科普工作室”模式为武汉首创的创新科普模式,是由武汉市科协联合区政府、市属学会、高校、企业及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责任单位等共建共管。
“作为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是一种责任,科学家的前沿创新成果也需要和公众做分享。”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和平认为,做好科普并非易事,为了把精密测量这个“冷门学科”讲解得“接地气”,他着实花了不少功夫,并呼吁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加入到科普队伍之中。王挺对该工作室取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在院士专家领衔科普、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等方面下了大力气,特别是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重庆科普工作室的成立,是一次“跳出地域限制、在重庆开花结果”的关于院士科普工作室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
来到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记者了解到,该工作室已举办57场线上线下科普活动,围绕农作物转基因、外来入侵生物等社会热点,发布农业视频700多条、图文报道共800余篇,线上线下总计覆盖人群超亿人次;跨界联合,开展4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房县行”共助力21名院士和200多名专家支持房县建设,促成企业签订投资与技术合作协议37项、吸引投资超80亿元;构建“数字江豚”宣传媒体矩阵,直播“江豚分娩”活动,吸引2.2亿网民参与活动。
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坚持理念先行做好“功能+”、注重科学趣味做好“内容+”、打造品牌效应做好“视频+”三条途径,累计策划开展各类自然教育活动近250场,还深度参与了《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组织自然童诗、自然笔记作品征集活动。王挺认为,该工作室一方面给予院士走进基层,传播科学家精神,释放科学家情怀的机会;一方面通过院士的科学熏陶,让青少年了解、掌握科学知识,他特别强调要持之以恒注重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医学健康知识晦涩难懂,如何把专业医学知识“翻译”成“大白话”,让市民听得懂记得住?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组建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为引领的167位权威医学专家团队,开办健康科普云课堂34期,网络观看量达2.3亿人次,开展以“健康风向标”、“医带医路 科技帮扶”、“党建惠民生 健康连万家”三大系列志愿健康服务活动300余场。丁汉院士智能制造科普工作室、徐红星院士科学与人文科普工作室和刘经南院士信息通信科普工作室的代表围绕工作情况和计划展开交流,重点提到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丰富科普工作室专家资源,扩大科普队伍“朋友圈”,进一步扩大各院士科普工作室影响力。
王挺在讲话中高度肯定了武汉市院士科普工作室取得的成绩,他指出,武汉院士科普工作室开启了前所未有的“科协引导、院士领衔、行业支持、团队协作”的科普大合作格局。他对院士科普工作室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注重弘扬科学精神,新时代科普内涵和外延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知识普及,院士专家领衔科普有助于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拉近前沿科学与公众的距离;二是要各方共建共治,“院士科普工作室”是武汉市首创的创新科普模式,实现了零的突破,这就需要科协、学会、企业等统筹协同,凝心聚力、分工协作,促进政府部门、宣传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各方协同发力、各展所长、各尽其责,从而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三是要汇聚院士智慧,结合院士资源落实“科普五进”(进乡村、学校、社区、企业、机关),整合市区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资源,研究、挖掘院士智力成果的展示和转化,从组织、内容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创新,开发共建品牌项目,从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要创新科普投入的新机制、新形式、新渠道,发挥优质科普资源高效配置,解决科普资源短缺等难题。
中国科普研究所办公室主任、编审谢小军,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与传播研究室副研究员王黎明,省科协普及部部长陈革,省科协普及部二级调研员陈玉芬等参与活动。
来源:武汉科技报
记者:陈映琦 刘炼
通讯员:吴宇明
编辑:张成仙
媒体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53389659282309647/?app=news_article×tamp=1688813976&use_new_style=1&req_id=20230708185935C0F615E577E1956A3065&group_id=7253389659282309647&share_token=A0C25C9F-A314-4A61-9DA8-8B19D8EDF1F9&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3&source=m_redirect&wid=1689306621548
传媒扫描
【武汉科技报】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王挺一行调研武汉市院士科普工作室工作
强化示范引领 点赞武汉“院士科普工作室”
为进一步推进武汉市“院士科普工作室”建设,更好发挥“院士科普工作室”独特作用,7月7日,中国科普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王挺一行到武汉调研“院士科普工作室”开展情况。湖北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朱志斌,武汉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定君,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郑华陪同调研并参加座谈会。
调研组一行先后前往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科普工作室、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和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进行实地察看并听取各个科普工作室汇报工作情况。
据悉,自2020年8月27日,全国首个由院士领衔命名的科普工作室——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在武汉成立。近三年时间里,桂建芳、刘经南、邓子新、孙和平、丁汉、徐红星6位院士,又相继领衔命名了不同类型的院士科普工作室,涉及自然教育、信息通信、农业科普、精密测量、智能制造、科学人文等多个领域,累计吸纳23名院士、数百名行业内专家学者成为科普成员。“院士科普工作室”模式为武汉首创的创新科普模式,是由武汉市科协联合区政府、市属学会、高校、企业及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责任单位等共建共管。
“作为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是一种责任,科学家的前沿创新成果也需要和公众做分享。”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和平认为,做好科普并非易事,为了把精密测量这个“冷门学科”讲解得“接地气”,他着实花了不少功夫,并呼吁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加入到科普队伍之中。王挺对该工作室取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在院士专家领衔科普、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等方面下了大力气,特别是孙和平院士精密测量重庆科普工作室的成立,是一次“跳出地域限制、在重庆开花结果”的关于院士科普工作室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
来到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记者了解到,该工作室已举办57场线上线下科普活动,围绕农作物转基因、外来入侵生物等社会热点,发布农业视频700多条、图文报道共800余篇,线上线下总计覆盖人群超亿人次;跨界联合,开展4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房县行”共助力21名院士和200多名专家支持房县建设,促成企业签订投资与技术合作协议37项、吸引投资超80亿元;构建“数字江豚”宣传媒体矩阵,直播“江豚分娩”活动,吸引2.2亿网民参与活动。
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坚持理念先行做好“功能+”、注重科学趣味做好“内容+”、打造品牌效应做好“视频+”三条途径,累计策划开展各类自然教育活动近250场,还深度参与了《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组织自然童诗、自然笔记作品征集活动。王挺认为,该工作室一方面给予院士走进基层,传播科学家精神,释放科学家情怀的机会;一方面通过院士的科学熏陶,让青少年了解、掌握科学知识,他特别强调要持之以恒注重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医学健康知识晦涩难懂,如何把专业医学知识“翻译”成“大白话”,让市民听得懂记得住?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组建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为引领的167位权威医学专家团队,开办健康科普云课堂34期,网络观看量达2.3亿人次,开展以“健康风向标”、“医带医路 科技帮扶”、“党建惠民生 健康连万家”三大系列志愿健康服务活动300余场。丁汉院士智能制造科普工作室、徐红星院士科学与人文科普工作室和刘经南院士信息通信科普工作室的代表围绕工作情况和计划展开交流,重点提到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丰富科普工作室专家资源,扩大科普队伍“朋友圈”,进一步扩大各院士科普工作室影响力。
王挺在讲话中高度肯定了武汉市院士科普工作室取得的成绩,他指出,武汉院士科普工作室开启了前所未有的“科协引导、院士领衔、行业支持、团队协作”的科普大合作格局。他对院士科普工作室发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注重弘扬科学精神,新时代科普内涵和外延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知识普及,院士专家领衔科普有助于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拉近前沿科学与公众的距离;二是要各方共建共治,“院士科普工作室”是武汉市首创的创新科普模式,实现了零的突破,这就需要科协、学会、企业等统筹协同,凝心聚力、分工协作,促进政府部门、宣传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各方协同发力、各展所长、各尽其责,从而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三是要汇聚院士智慧,结合院士资源落实“科普五进”(进乡村、学校、社区、企业、机关),整合市区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资源,研究、挖掘院士智力成果的展示和转化,从组织、内容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创新,开发共建品牌项目,从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要创新科普投入的新机制、新形式、新渠道,发挥优质科普资源高效配置,解决科普资源短缺等难题。
中国科普研究所办公室主任、编审谢小军,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与传播研究室副研究员王黎明,省科协普及部部长陈革,省科协普及部二级调研员陈玉芬等参与活动。
来源:武汉科技报
记者:陈映琦 刘炼
通讯员:吴宇明
编辑:张成仙
媒体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53389659282309647/?app=news_article×tamp=1688813976&use_new_style=1&req_id=20230708185935C0F615E577E1956A3065&group_id=7253389659282309647&share_token=A0C25C9F-A314-4A61-9DA8-8B19D8EDF1F9&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3&source=m_redirect&wid=168930662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