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测量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一个国家台站网等4个国家级平台,各类省部级重点平台基地20余个。 现有职工600余人,其中院士4人、杰青13人,各类国家、科学院、省部级人才占比60%以上。2017年至今,在精密测量领域承担了数十项重大重点项目,其中,国家战略先导专项(2.5亿元)1项、重点研发计划12项、各类重大仪器研制专项10余项。精密探测技术和仪器已成为精密测量院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方向。 精密...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融合组建而成,是湖北省首个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院。 回望来时路,峥嵘六十载。在方俊、王天眷、张承修、李钧、李国平、丁夏畦、许厚泽、叶朝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精密测量院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开拓创新,解决了一系列事关国家全局的重大科...
精密测量院立足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原子频标与精密测量物理、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综合定位导航授时、脑科学与重大疾病以及多学科交叉的数学计算等研究,促进以原子频标、原子干涉、核磁共振、重力测量、地震探测等精密测量技术为核心的学科发展,形成精密原子、精密分子、精密地球三...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研究员管习文研究团队与美国莱斯大学教授兰迪·休利特和浦晗团队合作,通过囚禁一维超冷费米气体首次确定性观测到自旋—电荷分离的奇特现象,并发现该体系中由自旋反向散射引起的非线性朝永—拉亭戈液体效应。相关研究成果6月17日发表在《科学》上。
自旋—电荷分离现象是一维量子多体物理中独有的普适规律。人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有40多年的历史,也在一维固体材料发现一些与自旋—电荷分离现象相关的证据,但对于这种现象至今缺乏确定性的实验验证,理论如何表征自旋—电荷分离现象以及相关实验的调控方法都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
中美研究团队自2018年开始合作,通过研究一维相互作用费米气体杨—高丁模型的精确解,发现在长波极限下该模型中的电荷自由度的粒子—空穴集体激发和自旋自由度的分数化准粒子(自旋子)激发可完美地形成分离的自旋密度波和电荷密度波,这样通过布拉格谱可以分别测得自旋和电荷的动力学结构因子(DSF),该物理量深刻揭示了量子液体中多体关联的本质。因此,通过对相关集体激发谱的DSF的测量可以实现对自旋—电荷分离现象的确定性验证,他们的这一理论预言2020年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2020年至今,研究团队进一步合作通过囚禁一维超冷原子实验成功地验证了这一重要的量子多体物理的普适规律,他们分别独立激发自旋和电荷的密度波,并测量其相互作用依赖的速度。
在理论方面,他们通过复杂的三维粒子数分布获得了一维管状系统中的密度分布,再进一步利用一维相互作用费米气体杨—高丁模型精确解和朝永—拉亭戈液体理论精确计算了囚禁冷原子电荷与自旋的DSF。考虑了电荷激发谱中的曲率修正和自旋激发谱中的反向散射引起的非线性效应后,理论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
这是国际上首次通过超冷原子实验验证了自旋—电荷分离现象的朝永—拉亭戈液体理论,并给出非线性拉亭戈液体理论的有力证据。本项工作不但展现了量子多体物理中的典范,并且为将来基于原子分子和光物理的精密测量科技提供了新的思想。
在本项工作中管习文科研团队负责理论计算及分析,管习文与兰迪·休利特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理论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www.science.org/doi/epdf/10.1126/science.abn1719
媒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250.shtm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科研人员首次观测到自旋—电荷分离的奇特现象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研究员管习文研究团队与美国莱斯大学教授兰迪·休利特和浦晗团队合作,通过囚禁一维超冷费米气体首次确定性观测到自旋—电荷分离的奇特现象,并发现该体系中由自旋反向散射引起的非线性朝永—拉亭戈液体效应。相关研究成果6月17日发表在《科学》上。
自旋—电荷分离现象是一维量子多体物理中独有的普适规律。人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有40多年的历史,也在一维固体材料发现一些与自旋—电荷分离现象相关的证据,但对于这种现象至今缺乏确定性的实验验证,理论如何表征自旋—电荷分离现象以及相关实验的调控方法都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
中美研究团队自2018年开始合作,通过研究一维相互作用费米气体杨—高丁模型的精确解,发现在长波极限下该模型中的电荷自由度的粒子—空穴集体激发和自旋自由度的分数化准粒子(自旋子)激发可完美地形成分离的自旋密度波和电荷密度波,这样通过布拉格谱可以分别测得自旋和电荷的动力学结构因子(DSF),该物理量深刻揭示了量子液体中多体关联的本质。因此,通过对相关集体激发谱的DSF的测量可以实现对自旋—电荷分离现象的确定性验证,他们的这一理论预言2020年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2020年至今,研究团队进一步合作通过囚禁一维超冷原子实验成功地验证了这一重要的量子多体物理的普适规律,他们分别独立激发自旋和电荷的密度波,并测量其相互作用依赖的速度。
在理论方面,他们通过复杂的三维粒子数分布获得了一维管状系统中的密度分布,再进一步利用一维相互作用费米气体杨—高丁模型精确解和朝永—拉亭戈液体理论精确计算了囚禁冷原子电荷与自旋的DSF。考虑了电荷激发谱中的曲率修正和自旋激发谱中的反向散射引起的非线性效应后,理论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
这是国际上首次通过超冷原子实验验证了自旋—电荷分离现象的朝永—拉亭戈液体理论,并给出非线性拉亭戈液体理论的有力证据。本项工作不但展现了量子多体物理中的典范,并且为将来基于原子分子和光物理的精密测量科技提供了新的思想。
在本项工作中管习文科研团队负责理论计算及分析,管习文与兰迪·休利特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理论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www.science.org/doi/epdf/10.1126/science.abn1719
媒体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250.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