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测量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一个国家台站网等4个国家级平台,各类省部级重点平台基地20余个。 现有职工600余人,其中院士4人、杰青13人,各类国家、科学院、省部级人才占比60%以上。2017年至今,在精密测量领域承担了数十项重大重点项目,其中,国家战略先导专项(2.5亿元)1项、重点研发计划12项、各类重大仪器研制专项10余项。精密探测技术和仪器已成为精密测量院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方向。 精密...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融合组建而成,是湖北省首个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院。 回望来时路,峥嵘六十载。在方俊、王天眷、张承修、李钧、李国平、丁夏畦、许厚泽、叶朝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精密测量院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开拓创新,解决了一系列事关国家全局的重大科...
精密测量院立足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原子频标与精密测量物理、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综合定位导航授时、脑科学与重大疾病以及多学科交叉的数学计算等研究,促进以原子频标、原子干涉、核磁共振、重力测量、地震探测等精密测量技术为核心的学科发展,形成精密原子、精密分子、精密地球三...
中新网武汉4月20日电 (马芙蓉 杨婷婷)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获悉,该院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加拿大温莎大学合作,实现氦原子413纳米幻零波长的精确计算和精密测量,开辟了“隐形”原子幻零波长检验量子电动力学理论的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杂志。
量子电动力学是描述粒子间电磁相互作用的基本物理理论,是支撑现代物理学发展的基石。对量子电动力学理论的严格检验,有助于确定基本物理常数、探究原子核相关性质以及探索超越标准模型以外的新物理。
“正因如此,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提出近80年来,人们对其检验从未间断。”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中科院精密测量院原子分子外场理论组研究员唐丽艳介绍,迄今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检验的方法有电子反常磁矩的精确确定、少电子原子分子精密谱研究。
2013年,唐丽艳与澳大利亚一名学者首次从理论上提出利用幻零波长检验量子电动力学理论的新方案。其后通过近10年理论方法的持续发展和实验方案的不断探索,最终实现氦原子的幻零波长对量子电动力学理论的高精度检验。
唐丽艳解释说,幻零波长是指当激光波长调制到特定的频率时,原子感受不到外加电场的作用,在激光场中如同隐形了一般。国际合作团队通过一种新方法,结合高精度原子结构理论计算,实现了在三百万分之一水平上对量子电动力学理论的新检验。
目前,团队依然在继续攻关。唐丽艳表示,未来实验测量精度有望提高一个数量级,在此精度下,一方面可以拓宽人们对量子电动力学理论的认知,另一方面可能探测到原子核的相关效应,为从“隐形”原子角度探究核结构性质开辟新的研究窗口。(完)
责任编辑:苏亦瑜
媒体链接: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9734548.shtml
传媒扫描
【中国新闻网】中外科学家合作开辟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检验新方法
中新网武汉4月20日电 (马芙蓉 杨婷婷)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获悉,该院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加拿大温莎大学合作,实现氦原子413纳米幻零波长的精确计算和精密测量,开辟了“隐形”原子幻零波长检验量子电动力学理论的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杂志。
量子电动力学是描述粒子间电磁相互作用的基本物理理论,是支撑现代物理学发展的基石。对量子电动力学理论的严格检验,有助于确定基本物理常数、探究原子核相关性质以及探索超越标准模型以外的新物理。
“正因如此,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提出近80年来,人们对其检验从未间断。”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中科院精密测量院原子分子外场理论组研究员唐丽艳介绍,迄今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检验的方法有电子反常磁矩的精确确定、少电子原子分子精密谱研究。
2013年,唐丽艳与澳大利亚一名学者首次从理论上提出利用幻零波长检验量子电动力学理论的新方案。其后通过近10年理论方法的持续发展和实验方案的不断探索,最终实现氦原子的幻零波长对量子电动力学理论的高精度检验。
唐丽艳解释说,幻零波长是指当激光波长调制到特定的频率时,原子感受不到外加电场的作用,在激光场中如同隐形了一般。国际合作团队通过一种新方法,结合高精度原子结构理论计算,实现了在三百万分之一水平上对量子电动力学理论的新检验。
目前,团队依然在继续攻关。唐丽艳表示,未来实验测量精度有望提高一个数量级,在此精度下,一方面可以拓宽人们对量子电动力学理论的认知,另一方面可能探测到原子核的相关效应,为从“隐形”原子角度探究核结构性质开辟新的研究窗口。(完)
责任编辑:苏亦瑜
媒体链接: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97345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