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测量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一个国家台站网等4个国家级平台,各类省部级重点平台基地20余个。 现有职工600余人,其中院士4人、杰青13人,各类国家、科学院、省部级人才占比60%以上。2017年至今,在精密测量领域承担了数十项重大重点项目,其中,国家战略先导专项(2.5亿元)1项、重点研发计划12项、各类重大仪器研制专项10余项。精密探测技术和仪器已成为精密测量院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方向。 精密...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融合组建而成,是湖北省首个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院。 回望来时路,峥嵘六十载。在方俊、王天眷、张承修、李钧、李国平、丁夏畦、许厚泽、叶朝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精密测量院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开拓创新,解决了一系列事关国家全局的重大科...
精密测量院立足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原子频标与精密测量物理、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综合定位导航授时、脑科学与重大疾病以及多学科交叉的数学计算等研究,促进以原子频标、原子干涉、核磁共振、重力测量、地震探测等精密测量技术为核心的学科发展,形成精密原子、精密分子、精密地球三...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碗容 柯称 张屏 肖杨 实习生 刘清清 王一婷
昨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2021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5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其中湖北省有4人在列。中国工程院新增产生8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0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湖北省有4人当选。截至目前,湖北省共有两院院士81人。
湖北新增的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别为: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刘买利、武汉大学周翔、武汉大学宋保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湖北新增的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为:武汉理工大学傅正义、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高宗余、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华中科技大学邬堂春。
此次新增的8位院士涵盖了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材料工程、建筑工程、环境与轻纺工程等领域,成果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转化或应用。其中,最年轻的为武汉大学宋保亮,今年46岁,现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长,曾是武大最年轻的院长。
值得注意的是,现任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徐卫林当选工程院院士,成为该校第一位院士,也标志着武汉纺大成为湖北省第一个拥有自主培养院士的省属高校。
湖北两院院士分布在湖北省各个高校科研院所。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拥有两院院士20人;武汉大学两院院士总数为16位,该校李德仁院士为湖北省唯一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士数量为10人;武汉理工大学院士数量为6人。
新增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买利:生物核磁共振领军人
刘买利是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首席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所长,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现任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刘买利在欧洲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他胸怀祖国、锐意进取,是我国生物波谱分析化学领域的著名学者,长期致力于核磁共振技术、方法和应用研究。围绕生物核磁共振分析的基础性问题,建立了以W5命名的水/溶剂峰抑制方法,被主要厂商作为内置标准方法提供用户;依据“分离谱峰,不分离样品”的策略,建立了扩散-弛豫加权法,赋予核磁共振分离功能。
刘买利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发表SCI论文270余篇,其学术成果先后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多项重要学术奖励。刘买利深入推进核磁共振波谱和成像仪器的自主研制和产业化推广,同时还积极推进生物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平台建设,他所在的实验室——武汉磁共振中心已经成为我国标志性的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之一,为我国波谱分析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翔:开发基于核酸的抗癌技术
周翔出生于1963年5月,是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和1989年在武汉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6—2001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马里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现任武汉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周翔长期致力于核酸化学生物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分子对核酸结构的识别及其功能调控研究、基于核酸化学技术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通过小分子对核酸结构的识别和功能调控,开发核酸靶向药物分子和重大疾病诊断技术,取得了系统的、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推进了核酸化学生物学研究发展。
核酸异常改变往往会导致重大疾病发生,在周翔的带领下,其团队致力于通过化学小分子对不同核酸结构的识别和作用,发现生命过程新机制,进而对相关生命过程进行化学干扰和调控,这些研究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开发的基于核酸进行疾病早期诊断和高选择抗癌新策略和新技术,可以弥补传统诊疗手段的不足。
宋保亮:最年轻院士一直研究胆固醇
武汉大学75后教授宋保亮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引发广泛关注。宋保亮出生于1975年,今年46岁,是湖北本次入选院士中最年轻的院士。
1997年宋保亮在南京大学取得学士学位,2002年在中科院生命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之后加入美国西南医学中心诺奖得主Brown和Goldstein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武汉大学面向全球招聘院长,时年39岁的宋保亮当选生命科学院院长,成为武大当时最年轻的院长。
宋保亮长期致力于胆固醇代谢研究,包括胆固醇合成的负反馈调控;饮食胆固醇吸收的分子机制;细胞内胆固醇的运输;新型降脂化合物的研发等。2018年6月,《科学》(Science)杂志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发表了宋保亮研究组的一项成果,他们从人身上发现了一个新基因,该基因可以调控胆固醇吸收,这一发现为治疗高脂血症提供了新的药物研发靶点。
2020年11月,宋保亮课题组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揭示了进食诱导胆固醇合成增加的调控机制。这项研究有助于认识人体胆固醇代谢的规律,并为治疗高脂血症、肥胖、脂肪肝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奠定基础。
宋保亮的多名学生、同事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宋保亮为人正直、治学严谨,还非常重视人才培养。
谢树成:揭开地质微生物的秘密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谢树成是国际地球生物学会理事会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古生物学会地球生物学分会理事长。
围绕地质时期微生物这一地质学难题,他形成了从技术方法创新到理论认识突破,再到新学科拓展的系统创新链。他对地质微生物脂类的仪器分析与数据表征方法进行创新,建立了示踪古气候古环境的一系列原创性地质微生物指标。
在陆地上,他利用这些指标发现了中国东部800万年以来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湿古气候出现了三极模态的空间变化规律;在海洋里,他发现了2.5亿年前最严重的动物大灭绝发生时一些地质微生物出现了两幕爆发事件。他通过地质微生物的创新性工作,带动地球生物学这一新交叉学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多年来,谢树成每年都要到野外考察两到三个月。在科考中,谢树成曾经历许多危险。“地质工作很艰苦,但当你产生浓厚兴趣时,再苦再有风险也值得。”谢树成曾说。
湖北新增的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傅正义:长期钻研高性能陶瓷材料
傅正义,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美国陶瓷学会会士、欧洲陶瓷学会荣誉会士。
他在多功能陶瓷与陶瓷基复合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新结构与新材料体系探索、原位反应合成与制备新技术、高效烧结与加工新技术、材料过程仿生制备新技术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
傅正义一直工作在科研一线,从材料基础、技术创新与成套装备开发、到重大工程应用,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研发的高性能陶瓷与功能复合材料产品在国家重大、重点工程中实现了工程化应用,为高性能陶瓷与功能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材料科学家。他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与教学奖励一等奖7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90项。
他在多级与多体功能复合新材料、材料过程仿生制备新技术的原始创新,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与复合材料的研发,新材料产品在高技术产业、现代工业和国防工业等领域的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和贡献。
高宗余:丹心谱桥曲妙手架飞虹
高宗余1964年1月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现任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大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高宗余长期坚守在桥梁科研、设计、施工一线,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和研究,在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多塔缆索承重桥梁、跨海大桥设计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全国工程设计金奖、银奖各1项,省部级奖项8项,发明专利23项,发表论文47篇,出版专著2部,为我国交通强国事业和桥梁工程科技进步做出卓越贡献。
70多年来,中铁大桥院共培养了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7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0名国家级专家;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3项,各类国际桥梁大奖21项,在高速铁路桥、跨海长桥、公铁两用桥、多跨斜拉桥、多跨悬索桥、大跨度拱桥等领域以及桥梁工程软件开发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技术领先优势。
徐卫林:团队研究成果多次“上天”
徐卫林18岁考入武汉纺织工学院(现武汉纺织大学),随后到西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求学,接着到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和香港理工大学做高级研究学者。之后,他回母校武汉纺织大学任教。
他长期从事先进纺纱技术与纺织品领域的研究,围绕超高支纱、柔洁纱、特种纱、纱线差别化、纱线与制品检测等方面开展了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取得了突出成果。他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国家高新技术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
近年来,徐卫林团队的成果多次“上天”。团队实现了中国在太空恶劣环境中使用的第一面纺织品国旗——嫦娥五号月面国旗的成功展示,该技术已转化运用到冬奥会服装生产中;所研制的“火星着陆巡视器耐高温弹性密封装置”解决了发动机喷火口处1500℃的高隔热、回弹和密封难题,为天问一号着陆过程“魔鬼9分钟”中的姿态调整提供保障。
徐卫林深受学生尊敬,他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70余人和大批优秀本科生,将湖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的100万元奖金捐作学生奖学金。
对此次当选为院士,徐卫林表示,他将以此为激励和新的起点,继续钻研和拓新“现代纺织、超纺织、大纺织和未来纺织”,努力为立德树人和科学报国多做贡献。
邬堂春:促进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修订
邬堂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我国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学领域首位国家杰青、“973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
邬堂春在揭示环境病因、阐明发病机制和制定预防对策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对中国乃至世界创建清洁环境、促进健康长寿、共享美好生活的预防医学实践,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一是采用世界最大、随访44年的7.4万接尘工人队列,揭示并解答矽尘暴露致肺癌和冠心病死亡增加的世界难题,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矽尘为肺致癌物提供了高级别证据,促进了中美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重大修订。
二是针对全球30多亿人家用固体燃料致健康危害的难题,对51万多居民进行随访研究,首次揭示家用固体燃料烹饪、取暖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是居民过早死亡的重要病因;揭示改用清洁能源是减少居民死亡的关键对策;有效通风可减少使用固体燃料和清洁能源烹饪者的死亡风险,估计每年减少中国30万人的过早死亡。
三是深入研究空气污染致心肺损害的主要成分和作用机制,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高效精准预防提供了新证据。面对新冠疫情,邬堂春领衔研判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效果和疫情趋势,证实了联防联控、医疗卫生学科协同作战的巨大成效,揭示新冠病毒传播的高传染性和高隐蔽性。
媒体链接:https://ctdsb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111/19/content_138684.html
传媒扫描
【楚天都市报】头版头条 两院院士增选 湖北8人上榜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两院院士81人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碗容 柯称 张屏 肖杨 实习生 刘清清 王一婷
昨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2021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5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其中湖北省有4人在列。中国工程院新增产生8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0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湖北省有4人当选。截至目前,湖北省共有两院院士81人。
湖北新增的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别为: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刘买利、武汉大学周翔、武汉大学宋保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湖北新增的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为:武汉理工大学傅正义、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高宗余、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华中科技大学邬堂春。
此次新增的8位院士涵盖了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材料工程、建筑工程、环境与轻纺工程等领域,成果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转化或应用。其中,最年轻的为武汉大学宋保亮,今年46岁,现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长,曾是武大最年轻的院长。
值得注意的是,现任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徐卫林当选工程院院士,成为该校第一位院士,也标志着武汉纺大成为湖北省第一个拥有自主培养院士的省属高校。
湖北两院院士分布在湖北省各个高校科研院所。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拥有两院院士20人;武汉大学两院院士总数为16位,该校李德仁院士为湖北省唯一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士数量为10人;武汉理工大学院士数量为6人。
新增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买利:生物核磁共振领军人
刘买利是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首席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所长,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现任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刘买利在欧洲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他胸怀祖国、锐意进取,是我国生物波谱分析化学领域的著名学者,长期致力于核磁共振技术、方法和应用研究。围绕生物核磁共振分析的基础性问题,建立了以W5命名的水/溶剂峰抑制方法,被主要厂商作为内置标准方法提供用户;依据“分离谱峰,不分离样品”的策略,建立了扩散-弛豫加权法,赋予核磁共振分离功能。
刘买利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发表SCI论文270余篇,其学术成果先后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多项重要学术奖励。刘买利深入推进核磁共振波谱和成像仪器的自主研制和产业化推广,同时还积极推进生物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平台建设,他所在的实验室——武汉磁共振中心已经成为我国标志性的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之一,为我国波谱分析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翔:开发基于核酸的抗癌技术
周翔出生于1963年5月,是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和1989年在武汉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6—2001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马里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现任武汉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周翔长期致力于核酸化学生物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分子对核酸结构的识别及其功能调控研究、基于核酸化学技术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通过小分子对核酸结构的识别和功能调控,开发核酸靶向药物分子和重大疾病诊断技术,取得了系统的、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推进了核酸化学生物学研究发展。
核酸异常改变往往会导致重大疾病发生,在周翔的带领下,其团队致力于通过化学小分子对不同核酸结构的识别和作用,发现生命过程新机制,进而对相关生命过程进行化学干扰和调控,这些研究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开发的基于核酸进行疾病早期诊断和高选择抗癌新策略和新技术,可以弥补传统诊疗手段的不足。
宋保亮:最年轻院士一直研究胆固醇
武汉大学75后教授宋保亮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引发广泛关注。宋保亮出生于1975年,今年46岁,是湖北本次入选院士中最年轻的院士。
1997年宋保亮在南京大学取得学士学位,2002年在中科院生命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之后加入美国西南医学中心诺奖得主Brown和Goldstein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武汉大学面向全球招聘院长,时年39岁的宋保亮当选生命科学院院长,成为武大当时最年轻的院长。
宋保亮长期致力于胆固醇代谢研究,包括胆固醇合成的负反馈调控;饮食胆固醇吸收的分子机制;细胞内胆固醇的运输;新型降脂化合物的研发等。2018年6月,《科学》(Science)杂志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发表了宋保亮研究组的一项成果,他们从人身上发现了一个新基因,该基因可以调控胆固醇吸收,这一发现为治疗高脂血症提供了新的药物研发靶点。
2020年11月,宋保亮课题组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揭示了进食诱导胆固醇合成增加的调控机制。这项研究有助于认识人体胆固醇代谢的规律,并为治疗高脂血症、肥胖、脂肪肝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奠定基础。
宋保亮的多名学生、同事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宋保亮为人正直、治学严谨,还非常重视人才培养。
谢树成:揭开地质微生物的秘密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谢树成是国际地球生物学会理事会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古生物学会地球生物学分会理事长。
围绕地质时期微生物这一地质学难题,他形成了从技术方法创新到理论认识突破,再到新学科拓展的系统创新链。他对地质微生物脂类的仪器分析与数据表征方法进行创新,建立了示踪古气候古环境的一系列原创性地质微生物指标。
在陆地上,他利用这些指标发现了中国东部800万年以来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湿古气候出现了三极模态的空间变化规律;在海洋里,他发现了2.5亿年前最严重的动物大灭绝发生时一些地质微生物出现了两幕爆发事件。他通过地质微生物的创新性工作,带动地球生物学这一新交叉学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多年来,谢树成每年都要到野外考察两到三个月。在科考中,谢树成曾经历许多危险。“地质工作很艰苦,但当你产生浓厚兴趣时,再苦再有风险也值得。”谢树成曾说。
湖北新增的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傅正义:长期钻研高性能陶瓷材料
傅正义,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美国陶瓷学会会士、欧洲陶瓷学会荣誉会士。
他在多功能陶瓷与陶瓷基复合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新结构与新材料体系探索、原位反应合成与制备新技术、高效烧结与加工新技术、材料过程仿生制备新技术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
傅正义一直工作在科研一线,从材料基础、技术创新与成套装备开发、到重大工程应用,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研发的高性能陶瓷与功能复合材料产品在国家重大、重点工程中实现了工程化应用,为高性能陶瓷与功能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材料科学家。他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与教学奖励一等奖7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90项。
他在多级与多体功能复合新材料、材料过程仿生制备新技术的原始创新,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与复合材料的研发,新材料产品在高技术产业、现代工业和国防工业等领域的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和贡献。
高宗余:丹心谱桥曲妙手架飞虹
高宗余1964年1月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现任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大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高宗余长期坚守在桥梁科研、设计、施工一线,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和研究,在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多塔缆索承重桥梁、跨海大桥设计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全国工程设计金奖、银奖各1项,省部级奖项8项,发明专利23项,发表论文47篇,出版专著2部,为我国交通强国事业和桥梁工程科技进步做出卓越贡献。
70多年来,中铁大桥院共培养了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7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0名国家级专家;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3项,各类国际桥梁大奖21项,在高速铁路桥、跨海长桥、公铁两用桥、多跨斜拉桥、多跨悬索桥、大跨度拱桥等领域以及桥梁工程软件开发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技术领先优势。
徐卫林:团队研究成果多次“上天”
徐卫林18岁考入武汉纺织工学院(现武汉纺织大学),随后到西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求学,接着到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和香港理工大学做高级研究学者。之后,他回母校武汉纺织大学任教。
他长期从事先进纺纱技术与纺织品领域的研究,围绕超高支纱、柔洁纱、特种纱、纱线差别化、纱线与制品检测等方面开展了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取得了突出成果。他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国家高新技术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
近年来,徐卫林团队的成果多次“上天”。团队实现了中国在太空恶劣环境中使用的第一面纺织品国旗——嫦娥五号月面国旗的成功展示,该技术已转化运用到冬奥会服装生产中;所研制的“火星着陆巡视器耐高温弹性密封装置”解决了发动机喷火口处1500℃的高隔热、回弹和密封难题,为天问一号着陆过程“魔鬼9分钟”中的姿态调整提供保障。
徐卫林深受学生尊敬,他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70余人和大批优秀本科生,将湖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的100万元奖金捐作学生奖学金。
对此次当选为院士,徐卫林表示,他将以此为激励和新的起点,继续钻研和拓新“现代纺织、超纺织、大纺织和未来纺织”,努力为立德树人和科学报国多做贡献。
邬堂春:促进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修订
邬堂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我国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学领域首位国家杰青、“973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
邬堂春在揭示环境病因、阐明发病机制和制定预防对策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对中国乃至世界创建清洁环境、促进健康长寿、共享美好生活的预防医学实践,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一是采用世界最大、随访44年的7.4万接尘工人队列,揭示并解答矽尘暴露致肺癌和冠心病死亡增加的世界难题,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矽尘为肺致癌物提供了高级别证据,促进了中美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重大修订。
二是针对全球30多亿人家用固体燃料致健康危害的难题,对51万多居民进行随访研究,首次揭示家用固体燃料烹饪、取暖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是居民过早死亡的重要病因;揭示改用清洁能源是减少居民死亡的关键对策;有效通风可减少使用固体燃料和清洁能源烹饪者的死亡风险,估计每年减少中国30万人的过早死亡。
三是深入研究空气污染致心肺损害的主要成分和作用机制,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高效精准预防提供了新证据。面对新冠疫情,邬堂春领衔研判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效果和疫情趋势,证实了联防联控、医疗卫生学科协同作战的巨大成效,揭示新冠病毒传播的高传染性和高隐蔽性。
媒体链接:https://ctdsb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111/19/content_138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