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测量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一个国家台站网等4个国家级平台,各类省部级重点平台基地20余个。 现有职工600余人,其中院士4人、杰青13人,各类国家、科学院、省部级人才占比60%以上。2017年至今,在精密测量领域承担了数十项重大重点项目,其中,国家战略先导专项(2.5亿元)1项、重点研发计划12项、各类重大仪器研制专项10余项。精密探测技术和仪器已成为精密测量院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方向。 精密...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精密测量院)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融合组建而成,是湖北省首个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院。 回望来时路,峥嵘六十载。在方俊、王天眷、张承修、李钧、李国平、丁夏畦、许厚泽、叶朝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精密测量院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开拓创新,解决了一系列事关国家全局的重大科...
精密测量院立足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面向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原子频标与精密测量物理、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综合定位导航授时、脑科学与重大疾病以及多学科交叉的数学计算等研究,促进以原子频标、原子干涉、核磁共振、重力测量、地震探测等精密测量技术为核心的学科发展,形成精密原子、精密分子、精密地球三...
( 2021-07-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taikonaut(中国航天员)”——近日,一个创新的英文单词火了,中国人在太空中的成就备受关注。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太空到深海,从大装置到小芯片……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谱写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成就和梦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的接力棒正交到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手中。 心怀“国之大者”,矢志传承百年精神谱系 7月1日当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躺入检查舱,成为全球首台5.0T磁共振设备的首个临床志愿者,完成了机器安装调试后的人体第一次扫描。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观看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我们既热血沸腾,又深感重任在肩,这是创新发展的新启航!我们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的诸多‘第一’。”樊嘉说。 长久以来,中国高端医疗装备行业不仅面临高筑的核心技术壁垒,更在最新产品应用上与国际有一代产品的“代差”。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中国,正在向世界发出“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宣言。 一箭五星!7月3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成功将五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金牌火箭“长二丁”的第53次发射,成功率100%。 “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执行发射任务,全体试验队员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发挥试验队临时党委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牢记使命、全力以赴。”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总指挥谈学军说。 牢记“四个面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内的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秦熙与同事一起,正在探索最“微观”的世界——量子精密测量领域的前沿问题。 他表示,总书记在讲话中说“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这种勇闯科技无人区的奋斗精神将一直深植于每一个科大人心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杜江峰带领的这一实验室,近年来在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有多项重大进展,自主研发的科研仪器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熙说,以前做科研大多用进口仪器,现在则主要是自主研发,这也使得一些国外同类仪器价格大幅下降。“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科技自立自强多么重要!”他说,目前团队正加快推进自主科研仪器设备的产业化,并向国内科研界和工业界推广。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人员纷纷表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在地处湖北武汉的中国航天三江集团,以航天应用及发射需求为牵引,推进社会化发展模式,形成了“火箭+运用”的产业发展格局,不断实现商业航天发射新的突破;在位于山西省长治市的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械臂运转如飞,在对原材料进行20多道精密加工后,一颗颗深紫外LED芯片走下生产线…… 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始终是科技工作者的法宝。 增强志气骨气底气,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担先锋力量 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历史的这一棒,交到了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手中。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周欣带领团队,历经10年科研攻关,实现新突破。 “发展是硬道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创新、自主可控,契合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要。科学仪器是科技强国的利器,我们生逢其时,当盛其事,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周欣说。 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超过60%的完成人年龄不足45岁。青年科技工作者,是基础研究领域的中流砥柱、科技计划实施的生力军。 “我们实验室团队人员都在40岁以下,良好的平台条件、学术氛围和学术团队,为研究加持各方力量。”36岁的贵州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祁小四说。他20岁出头就投身科研一线,带领团队钻研“二维材料基复合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祁小四说。(执笔记者:周琳;参与记者:徐海涛、谭元斌、刘扬涛、李黔渝)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
新闻链接:http://mrdx.cn/content/20210708/Page05DK.htm
传媒扫描
【新华每日电讯】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各地持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2021-07-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taikonaut(中国航天员)”——近日,一个创新的英文单词火了,中国人在太空中的成就备受关注。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太空到深海,从大装置到小芯片……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谱写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成就和梦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的接力棒正交到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手中。
心怀“国之大者”,矢志传承百年精神谱系
7月1日当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躺入检查舱,成为全球首台5.0T磁共振设备的首个临床志愿者,完成了机器安装调试后的人体第一次扫描。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观看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我们既热血沸腾,又深感重任在肩,这是创新发展的新启航!我们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的诸多‘第一’。”樊嘉说。
长久以来,中国高端医疗装备行业不仅面临高筑的核心技术壁垒,更在最新产品应用上与国际有一代产品的“代差”。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中国,正在向世界发出“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宣言。
一箭五星!7月3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成功将五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是金牌火箭“长二丁”的第53次发射,成功率100%。
“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执行发射任务,全体试验队员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发挥试验队临时党委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牢记使命、全力以赴。”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总指挥谈学军说。
牢记“四个面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内的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秦熙与同事一起,正在探索最“微观”的世界——量子精密测量领域的前沿问题。
他表示,总书记在讲话中说“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这种勇闯科技无人区的奋斗精神将一直深植于每一个科大人心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杜江峰带领的这一实验室,近年来在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有多项重大进展,自主研发的科研仪器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熙说,以前做科研大多用进口仪器,现在则主要是自主研发,这也使得一些国外同类仪器价格大幅下降。“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科技自立自强多么重要!”他说,目前团队正加快推进自主科研仪器设备的产业化,并向国内科研界和工业界推广。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人员纷纷表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在地处湖北武汉的中国航天三江集团,以航天应用及发射需求为牵引,推进社会化发展模式,形成了“火箭+运用”的产业发展格局,不断实现商业航天发射新的突破;在位于山西省长治市的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械臂运转如飞,在对原材料进行20多道精密加工后,一颗颗深紫外LED芯片走下生产线……
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始终是科技工作者的法宝。
增强志气骨气底气,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担先锋力量
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历史的这一棒,交到了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手中。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周欣带领团队,历经10年科研攻关,实现新突破。
“发展是硬道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创新、自主可控,契合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要。科学仪器是科技强国的利器,我们生逢其时,当盛其事,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周欣说。
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超过60%的完成人年龄不足45岁。青年科技工作者,是基础研究领域的中流砥柱、科技计划实施的生力军。
“我们实验室团队人员都在40岁以下,良好的平台条件、学术氛围和学术团队,为研究加持各方力量。”36岁的贵州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祁小四说。他20岁出头就投身科研一线,带领团队钻研“二维材料基复合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祁小四说。(执笔记者:周琳;参与记者:徐海涛、谭元斌、刘扬涛、李黔渝)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
新闻链接:http://mrdx.cn/content/20210708/Page05DK.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