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1日凌晨4点多钟,我做完手头工作睡下后不久,迷迷糊糊中接到单位的电话,得知许厚泽先生逝世,一下子觉得非常茫然与极为悲伤,顿时睡意全无。一看已经7点钟了,我立刻赶往武昌殡仪馆。一路上,脑海里回忆着与许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那种痛失良师益友的感觉,充溢在心间。
我是1995年考入地测所读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跟着导师做神州四号飞船留轨飞行时的电离层延迟精确修正研究。1997年下半年硕士生学习进入最后阶段,导师觉得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还需要我进行下去,协助他完成研究任务,于是推荐我进入博士生阶段的学习。当时,国内硕博连读的情况很少,测地所也没有过先例,加之我们研究课题涉及保密,研究成果无法公开发表,也不便去做学术报告,所以,除了导师等极少数人外,很多人对我的研究工作和能力并不了解。从硕士生直接进入博士生阶段的学习,按研究单位的要求,需要组织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听取我的研究工作汇报,专家提供考评意见决定我能否直接进入博士生的学习和研究。这项工作的负责人就是许厚泽先生。说实话,在此之前,我们之间几乎没有过什么交流,他对我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不太了解,我多少还是有点担心。但就在这次会议上,他非常认真地听取了我的报告,进行了很多点评,并直接走到黑板前,一边讲一边写,与我讨论起来。应该说,这算是我第一次正式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最开始有一点紧张,但随着许院士在评论和与我讨论中表现出的亲切、认真、恰当和肯定,我越来越轻松起来。这次汇报,对我而言是个良好的开端,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的信心与兴趣。许先生对我这样一个未出茅庐的年轻人的关心和爱护之情,令人感动。从那以后,我与许先生慢慢熟悉了起来,每次见面,他总会主动了解我的研究工作情况,给予我关心和鼓励。之后,我不断从很多同行专家那里听说许先生在相关场合对我的工作进行了推介和肯定。
德高望重的许先生对我这样的后辈的鼓励和爱护,让我感动不已。随后,我因为工作去向的问题,再次更加感受到许先生的无私和大爱。
经过近7年的学习,2002年6月我终于完成了学业,拿到了博士学位。早在2002年3月份,对于我毕业后的工作问题,当时的中科院测地所负责人朱耀仲所长和许先生多次找我交流。他们很希望我能够留下来工作,当时提了两点建议,一是,职称可以直接定为研究员,希望我能把GNSS研究方向带起来;二是,结婚后,如果需要,可以帮助解决爱人的工作。后来想起来,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在当时是多么的不容易。由于指标限制,单位还有一批业绩突出的中青年科学家没有评上研究员,研究员评定牵动着大家的心。当时正处在改革关键时期,有大量的下岗人员,单位的科研人员中据说也有不少人的家属下岗待业。许先生和研究所领导为我留下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顶住了很大的压力,下了很大的决心。多年来,我一直把对许先生和研究所领导的感激化为推动自己工作的动力,尽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和团队的研究工作做好。
留在研究所工作后,与许先生见面的机会就多起来,我们经常能在单位的食堂相遇。有一天中午,在食堂吃饭时,许先生很认真地对我说,小袁,你应该去申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这对于提升你的研究工作很有帮助。那时我刚博士毕业不久,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了解还不多,但从广大学界和科研院所对它的重视程度看,我总觉得自己的条件还不够,离杰青标准还有一段差距。但是,许先生每次见了我,都要鼓励我,甚至帮助我分析相关情况。终于,在我博士毕业参加工作后的第四年的2006年,我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项目。这是从来没有想到过的,这与一直以来许先生和所领导的鼓励与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在所里工作近20年里,我先后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北斗系统建设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在申请和承担研究任务中,许先生从不间断地给予我很大支持与指导。他总是告诫和鼓励我,一定要做对学科发展和国家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研究工作,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真正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20年来,我们在一起讨论和交流最多的,就是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光阴荏苒,许先生对我一直以来的鼓励、帮助、支持,让我从青涩走向成熟,不知不觉,我已经习惯了先生的存在。今日惊闻噩耗,科研界少了一位泰斗,而我,少了一位良师、一位益友。
斯人已逝!我想,许先生一定希望后来者放下悲痛,继续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