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深切缅怀许厚泽院士 > 追忆悼念
left
深切缅怀许厚泽院士
追忆悼念

丁剑|怀念恩师许厚泽院士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9-03  |  作者: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许老师走了,真得走了,永远的走了!纵有百般不舍,但也无奈接受。8月31日早上不到8点得知消息,早上5点多事,第一感觉是难以置信,怎么这么快?!记得7月初我们院承办的国际大地测量协会2021年科学大会,会上许院士还做得视频致辞,虽然当时在医院住院,但是思路依然清晰,英语表达还是那么流利。  

  回顾从2010年开始跟随许老师读博士以来,十余年的点滴交往涌上心头,泪水模糊双眼。最后一次见到许老师还是2020年9月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的年会上,面颊消瘦许多,一双大手不在饱满但依然温暖,自从2018年7月患病以来,历经三次手术,加上2020年初老伴离世,让许老师的身体再遭重创。以往因为学习工作原因,每年总会去武汉几次,每次去了即便是其他事情,也一定会给许老师打个电话,抽空去找他聊聊。这两年因为疫情,会议、出差和探亲都很少,见面自然不多,没想到去年的见面竟是诀别,今年本想着趁着8月份休假前去武汉看望先生,也因疫情未能成行,只剩下无尽遗憾。

  许老师给我最深的影响就是学问大、脾气小,做人谦卑,待人平和。记得在上研究生期间就听老师说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在国内地球固体潮的研究尚未起步,许老师拿到一本苏联人写得地球固体潮的书,就暗暗下定决心要把这本书给攻下了,据他本人后来介绍,当时也有很多公式推导搞不明白,就再去补补数学物理知识,再回来继续读,到后来这本书都被翻破了,最后算是读懂了、读透了、学会了,因此也开启了中国地球固体潮海潮研究的先河。记得有次他因为眼睛疾病在武汉住院,我到医院去看望他(其实是请教博士论文开题事宜),他在医院的病床上还放着专业书籍、在考虑编写中国大地测量发展战略,他说建议我们国家开展全国航空重力测量,全面提升我国地球重力场和大地水准面精度。许老师不仅在地球固体潮、地球重力场、地震学和地质学方面有着深厚造诣,而且面向地球科学的发展需求,开拓了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的交叉领域——动力大地测量学研究方向。每次他来北京开会,不仅有测绘系统的,还有中科院系统的、中国地震局系统的,乃至航天科工领域的,多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需求论证,这得益于他在地球科学领域的渊博知识。

  许院士给自己评价是“坐”功不错,能够坐得住、坐得稳、坐得久。记得2016年7月在天津召开的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学术讨论,两天的会期,几十个报告,第二天的会议,很多人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年轻同志都翘会了,只见“80”后的许院士总是稳稳地坐在第一排,从第一个报告到最后一个报告,中间还不时用英语提问交流。可以想象许院士年轻的时候读起无人问津“中国第一本地球固体潮”书的那种韧劲和恒心。我想这就是他所说的“坐”功,也是我们今天经常倡导的“坐冷板凳”的科研精神,这种甘于长期坚守寂寞清苦,又饱含精神劲头,在今天相对浮躁的社会尤其难能可贵。

  许院士待人平和,没有架子,虽然当过很大的领导,但是总是以科研工作者的身份和大家平等真诚交流。他常说,你们年轻人厉害,掌握很多新技术,我们这些老家伙落伍了,我们要多向年轻人学习。他特别喜欢和年轻人交流,鼓励年轻人多发表意见、多提创新想法。据说,只要他在单位,凡是所里举办的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交流会和论文答辩的他都会参加。2014年4月,大地测量研究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庆贺许厚泽院士80华诞在武汉召开,会上,许院士热情回顾了自己的学习工作历程,对他成长中给予帮助过的同志给予真挚地感谢。许院士也对身边的同事、学生、同行给予了无私地关心和真诚地帮助,不管是不是他的学生,他都一样关心,我们单位有几位同事都是毕业于武汉测地所,每次见面都特别真诚地关心我们工作学习情况,大家也对他表达长者的敬意。昨天惊悉许院士辞世,我们都表达无比悲痛!

  许院士曾经提到,希望在他九十岁的时候看到中国北斗系统建成、中国重力卫星发射。如今87岁的他走了,带着对我国地球科学研究事业的无限眷恋,带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热爱,作为后来人,我们对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把先生的希望变成现实。

  永远铭记许老师的教诲!学生叩上!

  (丁剑,许厚泽院士博士2016年毕业)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地址:武汉市武昌小洪山西30号 电话: 027-87199543 邮政编码:430071
ICP备案号:鄂ICP备20009030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3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