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深切缅怀许厚泽院士 > 追忆悼念
left
深切缅怀许厚泽院士
追忆悼念

鲍李峰|音容宛在,永别难忘!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9-02  |  作者: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三年,从发病到老师离开,仅仅三年,多希望时间的脚步再慢一些,让我再陪伴老师多一点,再多点时间聆听他的教诲。

  当这一天真的来临时,恍若隔世,内心多希望我们那坚强的“老头”能再次挺过这关。

  我是2000年7月进入测地所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但第一次见到许老师要比这更早一些。是在武测211评审晚会上,第一次听到许厚泽院士的大名,当时只有仰望,未敢奢想后面和许老师近二十年的师生情缘。2000年之前,我对许院士的认识,更多的是他和宁津生校长半世纪的情谊。

  我和许老师真正的独处已是2002年了。那年,在希腊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召开的IAG会议上,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和许院士交流,在那次会议上我做了一个口头报告,许老师会下对我给予很多了鼓励,其实那段时间,我内心很迷茫,我的硕士导师王广运老师突然离世,学术方向不定,内心非常慌乱。许老师的点评,让我感受到慈父般的关爱,备受鼓舞。会议结束回国后,和导师王海瑛一起准备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卫星测高重点项目的验收工作,又一次切身感受到院士对整个学科发展的高瞻远瞩和敏锐洞察。

  测地所是个温暖的大家庭,那段时间,朱耀仲所长曾单独找过我,并开导我。后来在师长陆洋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顺利完成硕士学业,转入博士阶段,正式投入许院士门下。

  我的海洋大地测量学术生涯,是从许老师启蒙开始的。

  博士选题阶段,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卫星测高精密数据处理技术方法是困扰海洋大地测量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现在,再回顾学科发展历程,这也是当时整个国际大地测量面临的紧迫和关键技术问题。许老师对学科发展的洞察令我由衷的敬佩。

  毕业后留所工作,许老师一直关爱我们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他那么忙,却仍然抽时间精心修改我们的论文、手写的修改意见一直珍藏。这个“老头”总是那么睿智,像有个无穷的宝库,每次和他交流,都能获益良多。和他每聊一次后就能得到启发撰写一个项目申请书或是一篇文章。他总是鼓励我,你可以试一下这样做。

  学界有太多的高山仰止。老师的指导一直未敢忘却:物理大地测量核心任务就是地球形状与外部重力场。围绕这一主题,在许老师指导下,我们先后联合开展了SWOT干涉测高、重力位差高程基准传递、GNSS-R精密海面高测绘、合成孔径雷达高度计数据处理、自主双星串飞高度计、精密海洋重力场建模与海底地形反演、重力场辅助水下导航、海底火山重力场监测、现代海洋牧场导航定位应用以及光钟大地测量等方面研究,每一项工作都得到他极其精准的点拨,而这些项目看似离散,实际都是围绕精准形状测量和地球重力场及其应用这条主线。虽然一直在努力,只怪自己能力有限,未能把老师的理想完全实现。但他这些创新性思想始终走在大地测量发展的前列。再追忆他集中关注过的研究工作,动力大地测量、卫星测高、卫星重力、地震大地测量,哪一项不是领域开拓者和引领者?

  “原始自主创新”,是他经常嘱咐我们的。不要做低水平的跟踪重复,要耐住寂寞,坚守科研初心,自主自强才是未来核心。不光是对我,也是对测地所科研人员经常提起的。还记得卫星重力研究刚起步的时候,他还带领我们逐章翻译学习重力场反演与质量迁移外文专著,测地所人真的用这种最淳朴的办法开始自主卫星重力研究进程。

  老师教我们做事,老师教我们做人!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许老师的关爱。可当自己亦为人师时,才发现,许老师的大格局我等远不能及。

  许老师七十岁之后,经常陪伴他出差。他的行程总是那么匆忙,我们的话题也总是离不开我们的专业。无论是点评还是总结,老辈科学家严谨求实的作风,让人由衷的敬佩。无论是大地测量、导航定位还是地球物理,他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出最为精辟的点评。

  能够感受到大家对许院士的尊敬是多么真诚,每次陪他去高校、部队、机关和行业部门。许院士深入浅出的报告总能收获大家雷鸣般的掌声,他可以仅用几张PPT花一个小时时间,把一个测绘难题讲述的非常透彻,而每次每个报告其实都是他自己亲自精心准备的,那些掌声是大家发自肺腑的心声,此等功力着实令人佩服。

  许老师晚年一直关心实验室三项工作:一是全球自主重力场模型,二是国家高程基准,三是重力辅助导航。他亲力亲为,晚年发表在测绘学报的文章,也是他长久思考,广泛征求业内专家意见,亲自撰写的。所内他开坛授课,围绕高程基准问题准备详细报告,勉励青年科研人员投身这项未尽事业。即使他晚年最后一次出国访问,在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孟晓林教授交流时,谈论的最多的是还是未来国际大地测量发展的方向。

 

                                                                

 

  人生最后的三年,也是许老师和病魔斗争的三年。虽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他始终保持顽强的斗志,力争战胜病魔。几次大手术、放化疗,他忍受了太多的痛苦,可他放不下的还是他一生钟爱的大地测量事业。每次看望,我们都尽量避免谈论学术问题,可他总是要追问我们最新的进展。放不下的还有四号,六号,倾注了多少心血。他多想去现场,亲眼看到我们自主大地测量的伟大成就。他还始终关心精密测量院融合发展,学科交叉,关心课题组重力辅助导航项目进展情况,我知道这些都是他未了的心愿。每次都对老师说,安心养好身体,再过两年我陪您去看六号,再给我两年,让您看看我们水下,我们一直在努力,尽力老师未完的事业,多想再快一些,再快一些。

  仙人已过蓬莱阁,德范犹香启后人。您的教诲学生将铭心刻骨,您的遗志学生将一如既往地传承,您的处世风范学生将毫不犹豫地追随效仿。

  安息吧!许老师。

                                                                                                                                                            ——学生 鲍李峰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地址:武汉市武昌小洪山西30号 电话: 027-87199543 邮政编码:430071
ICP备案号:鄂ICP备20009030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102003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