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本刊总编 胡炜 本刊记者 张庆英 撰稿/本刊实习记者 黄夏纯
1993年,因为看重许院士在学术方面的非常高的建树,我报考了许院士的博士。如今,我与许院士相识已整整20多年了。在我的印象中,学术方面,许院士非常敏锐,能够抓住学科的热点和发展前沿,是学科发展的带头人;生活方面,是一个为人非常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且非常关心年轻人发展,特别爱惜人才的人。这些年,他始终待我如亲人,时时刻刻关心着我,让我非常感动。
学术敏锐
许院士在学术上的敏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在重力研究方面,还是在学科交叉领域,许院士都能抓住学科的前沿,并且及时付诸行动。
这种敏锐首先体现在引进先进的设备仪器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鉴于研究的需求,许院士率先在测地所引进了LaCoste G、ET型重力仪、超导重力仪,并迅速用于地球重力场和固体潮的研究当中;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又领导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展卫星测高在中国海洋地球物理和海洋环境中的应用等项目研究。又引进了FG5型绝对重力仪,这些都是当时国际最新精度最高的重力设备,并指导了我们中国大陆微伽级绝对重力网的建立等。
许院士的敏锐性还体现在学科的把握和布局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测地所陷入了“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
因为按当时研究所的研究内容及方向看,如果单朝测绘方向发展,对于传统的大地测量学工作,我们国家主要有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两个部门在做,从争取任务的渠道方面、面临与行业的竞争,我们的力量就比较单薄,而且我们的优势是在基础前沿研究领域。许院士非常清楚这一点。当时,随着大地测量技术的迅猛发展,许院士敏锐地把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天文学进行交叉,让测地所立足于学科交叉和学科前沿,通过推动建立新的交叉学科-动力大地测量学、以此产出新的成果,从而最终使得测地所拥有走到今天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许院士的学生,在学术上,通过他的言传身教,一直让我受益匪浅。
为人谦虚
在我的印象中,只要是测地所的学术报告,许院士都会参加。他经常说,“我是来跟年轻人学习的。”一位院士能做到这种程度,着实让我很敬佩。
此外,在学术讨论时,如果和许院士意见不合,我们可以提出,甚至反驳,许院士不仅不会在意,而且都会认真听取,并鼓励大家积极提意见,对于暂时无法得出结论的问题,他常说,“这个问题,我要回去再想想。”
甚至有一次,我对一份所里学科报告提了修改意见。有人说,“这是许院士改过的。”当时,许院士刚好经过,他听到后说,“那你就改”,我开玩笑的说,“他们说是你已经改过的嘛”。他说,“谁说我改过的东西,你就不能改了?你改就是了。”
除了在学术方面的谦虚以外,在生活方面,许院士也非常和蔼可亲,没有架子。这么多年,我有什么事都可以去找他,而且在他面前想说什么话就说什么话,不会有一点拘束感,这充分说明了他对下属和晚辈的开放和自由,这样又可以让我们在很多事情上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活节俭
1996年,因测地所实验室评估,身为学术委员会的许院士和我先去上海开会,然后去北京做实验室汇报,尽管当时他已经是院士了,但我们此次出行的交通工具仍然是大巴、中巴和地铁。由于当时做去北京需要幻灯片和投影仪。为此,我们做了一组幻灯片。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带上武汉的幻灯机前往上海。上海会议结束后,他需要独自带上幻灯机等继续前往北京。当时,由于带的东西很重,我建议他打车去上海机场。但许院士却说,“坐中巴吧,只要四块钱。”
同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许院士每次到北京出差,就总是住在中科院机关大楼后面仅13元一天的平房招待所。那时候,我和许院士一起到国外出差时,尽管当时我们的工资都不高,他自己也非常勤俭,但许院士时常自己出钱请我们吃饭,他总说你们把国外资助的钱留下来。
爱惜人才
许院士一直爱惜人才,想尽一切办法留住人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尽管许院士是测地所的所长,但他手上并没有好的条件去吸引人才。于是,许院士想到了用事业去留住优秀的青年才俊。让年轻人去承担一些重要的任务或者新的项目,从而让这些年轻人感兴趣,以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这招最终证明非常有效,为测地所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加入。
我就是其中一员。当年我博士毕业后,有很多单位可以选择,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测地所。这其中很大程度的原因在于读博期间,许院士经常安排一些新的设备和项目让我去做,让我感觉自己很受重视。尽管有时也会觉得压力很大,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很大的吸引力。
我印象中,当我在测地所第一次带队去野外做绝对重力测量工作时,由于要出远门,却在出行的所里的大楼门前,看到许院士亲自赶来,送我们出门,并叮嘱一定注意安全。那种感觉,就是感到只有自己的亲人,才会这么送自己的子女出门。这些事情,让我感到我应该安心留下来努力工作。
这些年来,因为我的腿脚不方便,走长路感觉有点比较吃力,许院士一直非常照顾我。有一年,我和许院士一起出差开会。我们到北京机场后,许院士比我先到,当他发现我们的登机口距离较远时,立刻给我们打电话,提醒同行的同事照顾我。
还有一次,那是2010年,我和许院士去北京出差。我们在机场往登机口走的时候,他总是问我,“小王,你累不累?能不能撑住?”虽然只是简单的话语,但很温馨。
甚至在每年春节,测地所的领导干部都会集体到许院士家里去拜年。由于他家没有电梯。为此,他和夫人事前在电话里总会说,“不要让王勇来,他上楼不方便。”
对于我的家人,许院士同样很关心。今年,我夫人因病住院。当天晚上十点多许院士从北京出差回来得知情况后,马上给我打了电话,问我有什么可以帮忙的,这让我和我夫人都很感动。
这么多年来,他在我心里,就是如亲人般的感觉。每每回忆起与他共事的点滴,在我内心里总是充满是感激、感动。人生中能遇上许院士,实属幸运。
(王勇为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